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臂骨折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臂骨折斷

臂骨折斷,乃中醫傷科病名,指前臂尺骨與橈骨因外力作用而斷裂之證。此病首載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卷六,屬「臂骨傷」範疇,多因跌撲、撞擊、扭挫等外傷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臂骨折斷主要因「外力傷筋動骨」,導致局部氣血瘀滯、經絡阻塞。《正體類要》云:「肢體損於外,則氣血傷於內。」骨折後,血離經脈,瘀積不散,故見腫痛青紫;若兼受風寒濕邪,可致氣血運行不暢,癒後易留關節僵凝之弊。

證候特點

  1. 形證:患處腫脹劇痛,皮下瘀斑,斷端畸形或異常活動,聞及骨擦音。
  2. 脈象:初期多見弦緊或澀脈,提示氣滯血瘀;後期若氣血虧虛,可見細弱之脈。
  3. 分型
    • 單純骨折:斷端未傷及周圍筋脈,腫痛局限。
    • 複雜骨折:併見筋腱撕裂或關節脫位,功能障礙顯著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臂骨折斷,首重「接骨續筋」,分三期辨治:

  1. 初期(活血化瘀):內服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七厘散」,外敷「消腫止痛膏」,以散瘀定痛。
  2. 中期(和營生新):投「接骨紫金丹」或「續骨活血湯」,佐以「正骨手法」復位,夾板固定。
  3. 後期(補益肝腎):用「壯筋養血湯」或「補腎壯筋丸」,輔以針灸、熏洗,促進筋骨強健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詳述臂骨結構:「臂骨有二,正骨(尺骨)居內,輔骨(橈骨)居外。」強調復位時需「兩骨平正」,避免癒後前臂旋轉不利。另《傷科補要》指出,固定後應定期調整夾板鬆緊,以防氣血受阻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臂骨傷:泛指前臂骨各類損傷,含骨折、脫臼等。
  • 橈骨骨折:單一橈骨斷裂,多見於遠端(如「柯雷氏骨折」)。
  • 尺骨骨折:單一尺骨斷裂,常伴橈骨頭脫位(如「孟氏骨折」)。

此證之癒後,繫於復位精準與調養得宜,中醫強調「動靜結合」,早期功能鍛鍊以防筋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