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解

背解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即腰俞穴之別稱。腰俞穴屬督脈,位於骶部,當後正中線上,適對骶管裂孔處。此穴為督脈氣血輸注之要點,主治腰脊強痛、下肢痿痹、月經不調、痔疾等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腰俞穴為督脈之穴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,故刺激此穴可調節陽氣,疏通經絡。《針灸大成》載其「主腰脊強痛,不得俯仰」,臨床常用於緩解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活動不利。其名「背解」,意指此穴能解背部之鬱滯,通調氣血。

穴位定位與取穴法
腰俞穴位於骶部,取穴時可俯臥,於尾骨上方之骶管裂孔凹陷處定位。此處為骶神經分支穿出之位,針灸或艾灸此穴,可影響局部經氣運行,調節相關臟腑功能。

主治與應用

  1. 腰骶疾患:如腰脊強痛、骶部酸脹,常配腎俞、大腸俞以增強療效。
  2. 婦科病症:月經不調、帶下,可配伍關元、三陰交。
  3. 二便異常:痔瘡、小便不利,多與長強、承山同用。

操作技法
針刺時直刺0.5~1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下肢放射;艾灸宜用溫和灸或隔薑灸,以溫通經脈。古籍《類經圖翼》提及此穴「灸三壯,針二分」,現代臨床則依病情調整深淺。

與他穴關係
腰俞與腰陽關、命門同屬督脈腰骶部要穴,三穴協用可強化溫腎壯陽、舒筋活絡之效。此外,與膀胱經之八髎穴相鄰,治療下焦病症時常相互配伍。

此穴別名「背解」,體現中醫對穴位功能之形象概括,結合經絡理論與臨床實踐,成為治療腰骶部疾病之關鍵腧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