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甸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甸氣
定義與病機
甸氣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屬「喉癥」範疇,其名見於清代喉科專著《焦氏喉科枕秘》與《喉科紫珍集》。此症因情志不暢、氣機鬱結,兼夾痰濕內阻,上攻咽喉所致。臨床特徵為喉嚨兩側出現兩條紅色條狀隆起,色紅或暗滯,多伴咽喉異物感、吞嚥不利,甚則胸悶氣逆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鬱結:七情過極,肝氣失疏,氣滯則津液不布,凝而為痰,痰氣互結於咽喉。
- 痰濕內生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阻咽喉,與氣鬱相搏,形成局部紅腫。
- 經絡壅滯: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後,氣鬱痰阻,經絡不利,發為甸氣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徵象:喉中兩側見紅色條狀隆起,或伴輕度腫脹,觸之無明顯潰爛。
- 自覺症狀:咽喉如物梗阻,吞嚥時微礙,偶有胸脅脹悶,情志波動時加重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白膩或薄黃,脈弦滑或沉弦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回食單」(《喉科紫珍集》稱甸氣即回食單)相參。回食單多生於「帝丁」(懸雍垂)旁,形似小舌,色紅或紫,與甸氣之條狀紅腫略有差異,然二者病機均涉氣痰互結,治法相通。
治療方藥
-
主方加減
- 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:理氣化痰、開鬱散結,適用於氣鬱痰阻明顯者。
- 組成: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薑、蘇葉。
- 加減:若痰熱偏重,加黃芩、竹茹;氣滯甚者,加香附、鬱金。
- 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清熱化痰、和胃利膽,適用於痰熱擾咽兼見心煩不寐者。
- 組成: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。
- 加減:可加桔梗、牛蒡子以利咽喉。
- 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:理氣化痰、開鬱散結,適用於氣鬱痰阻明顯者。
-
外治輔助
- 吹喉法:選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利咽。
- 針刺:取廉泉、天突、內關等穴,疏調氣機。
古籍考據
《焦氏喉科枕秘》直言此症「因氣郁有痰而生」,強調情志致病;《喉科紫珍集》則點明其位在「帝丁之旁」,與懸雍垂病變相關。兩者均以理氣祛痰為治則,反映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旨。
現代應用
甸氣類似現代醫學「慢性咽炎」或「喉部淋巴組織增生」之部分表現,然中醫治療重整體調節,從氣鬱痰凝論治,非僅局部消炎,故方藥配伍尤重疏肝健脾、化痰散結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