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電針麻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電針麻醉
電針麻醉為針刺麻醉法之一種,係指將毫針刺入特定穴位後,連接電麻儀(亦稱電針機),透過毫針導入電流刺激,以達到鎮痛效果,從而輔助外科手術之進行。此法乃基於傳統電針療法之原理進一步發展而成,現已廣泛應用於各類針麻手術中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人體經絡系統為氣血運行之通路,穴位則為經氣輸注於體表之特定部位。電針麻醉之作用機制,主要基於「通則不痛」之理論,透過電流刺激穴位,調節經絡氣血,疏通瘀滯,以達鎮痛之效。
經絡與電針效應
電針之電流刺激可激發經絡感傳現象,促使氣血運行加速,進而調節臟腑功能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「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」,電針透過特定頻率與波形之電流,可強化針刺對經絡之調控作用,使氣血調和,疼痛自消。
穴位選擇
電針麻醉之穴位選取,多依據手術部位及經絡循行關係而定。常見取穴原則包括:
- 局部取穴:於手術區域附近選取穴位,如頭面部手術取合谷、足三里。
- 遠端取穴:依據經絡循行,選取遠離手術部位之穴位,如腹部手術可取內關、公孫。
- 辨證取穴:結合患者體質及病症特點,選取相應調理穴位,如氣虛者加用氣海、關元。
電針麻醉之操作
- 針刺得氣:先以毫針刺入選定穴位,施以提插捻轉手法,待患者產生酸、麻、脹、重等得氣感後,方可連接電麻儀。
- 電流參數設定:
- 頻率:低頻(2-10Hz)多用於慢性疼痛及鎮靜,高頻(50-100Hz)則適用於急性疼痛抑制。
- 波形:常見疏密波、連續波等,疏密波可避免神經適應,增強鎮痛效果。
- 強度:以患者能耐受為度,通常由弱漸強調整。
- 持續刺激:術中維持穩定電流輸出,以確保鎮痛效果持續。
臨床應用
電針麻醉適用於多種手術,如:
- 頭頸部手術:拔牙、甲狀腺切除等,常取合谷、內庭。
- 胸腹部手術:胃切除、闌尾炎手術等,可取足三里、三陰交。
- 骨科手術:骨折復位、關節手術等,配合陽陵泉、懸鐘等穴。
此法不僅能減少麻醉藥物之使用,亦能降低術後副作用,並促進患者恢復。
現代研究與發展
現代醫學研究顯示,電針麻醉之鎮痛機制與內源性阿片肽系統、神經遞質調節及大腦皮層抑制等密切相關。電針刺激可促使腦內釋放β-內啡肽、腦啡肽等物質,進而抑制痛覺傳導。此外,電針亦能調節交感神經活動,改善局部微循環,進一步強化鎮痛效果。
綜觀之,電針麻醉結合傳統中醫經絡理論與現代電刺激技術,為針麻領域之重要發展,兼具理論與實用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