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電針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電針療法
電針療法為針刺療法之一,係結合傳統針灸與現代電學刺激之治療技術。此法最早見載於1934年《針灸雜誌》,其後經臨床實踐與改良,現已廣泛應用於中醫各科。
操作原理
電針療法於留針期間,透過電針儀於特定穴組(通常以兩穴為一組)施加脈衝電流。此電流可調節為不同波形,主要包括:
- 連續波:電流穩定輸出,適用於鎮痛及緩解肌肉痙攣。
- 疏密波:電流強弱交替變化,可促進氣血運行,多用於氣滯血瘀之證。
- 斷續波:電流間歇性輸出,能增強經絡感傳,適用於痿證或肢體麻木。
- 起伏波:電流強度漸強漸弱,可調和陰陽,適用於虛實夾雜之病症。
- 鋸齒波:電流呈不規則波動,多用於頑固性疼痛或深層組織刺激。
臨床施術時,醫師依患者體質與病症特點,選取相應波形及刺激強度,待達到預定刺激量後即停止通電,繼而出針。
臨床應用
電針療法適應範圍廣泛,可配合不同針刺技術使用:
- 體針電針:適用於經絡氣血失調、痹證、中風後遺症等。
- 頭針電針:多用於腦源性疾病,如眩暈、癲癇、神志異常。
- 耳針電針:針對臟腑功能失調,如失眠、內分泌紊亂。
- 面針電針:常用於五官疾病及面部經絡調理。
此外,電針亦為針刺麻醉之重要輔助手段,能增強鎮痛效果,減少術中麻醉藥物用量。
中醫理論基礎
電針療法之效機,於中醫理論中可歸納為:
- 通調經絡:電流刺激能強化針感,促進經氣運行,化解經絡瘀阻。
- 調和陰陽:不同波形對應補瀉手法,如疏密波偏瀉實,連續波偏補虛。
- 激發衛氣:電脈衝可增強衛外之氣,提高機體抗邪能力。
- 協調臟腑:透過特定穴組配伍,調節相應臟腑功能,如內關配足三里以和胃降逆。
此療法融合傳統針灸「得氣」理論與現代電生理學,使針刺效應更為精準且可控,成為當代中醫臨床重要治療手段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