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電針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電針機

電針機為針灸治療之重要儀器,其種類繁多,然核心原理皆以電脈衝刺激穴位,強化針刺效果。此技術廣泛應用於針灸治療及針刺麻醉,現代臨床多採用半導體電針機,因其穩定性高且便於調控。

操作原理與方法

  1. 針刺得氣:先以毫針刺入穴位,施以手法使患者得氣(如酸、麻、脹等針感)。
  2. 連接電極:將電針機之輸出導線正負極分別接於針柄上,通常同一對電極可連接相鄰兩穴,形成迴路。
  3. 選擇波型:依治療需求調整波型,常見者包括:
    • 連續波:頻率固定,多用於止痛或緩解肌肉痙攣。
    • 疏密波:交替變換頻率,適用於氣血瘀滯或慢性疼痛。
    • 斷續波:間歇性刺激,可避免神經適應,適合痿證或肌肉萎縮。
  4. 調節強度:開啟電源後,緩慢旋轉輸出鈕,由弱漸強至患者耐受範圍,以針體微顫為度,避免過度刺激。
  5. 治療時間:一般留針15至30分鐘,結束後先歸零輸出,再關閉電源並移除導線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電針結合經絡學說與電刺激效應,透過調節氣血運行,達到疏通經絡、平衡陰陽之效。其電脈衝模擬傳統針刺手法(如提插、捻轉),並可依病症特性選擇不同頻率:

  • 高頻(50-100Hz):偏瀉法,多用於實證疼痛。
  • 低頻(2-10Hz):偏補法,適用於虛證或氣血不足。

臨床應用

電針可增強針刺效果,尤其適用於:

  • 痛症:如腰痛、關節炎、神經痛。
  • 神經系統疾病:中風後遺症、面癱。
  • 功能性失調:腸胃功能紊亂、失眠。

現代電針機多具精準調控功能,然其運用仍須遵循中醫辨證原則,針對經絡氣血狀態選擇適宜參數,以達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