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電光夜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電光夜照
證名,出自清代醫家黃庭鏡所著《目經大成》卷二。此證特徵為患者在夜間無燈火、無月光之環境下,眼前忽現如電光閃爍之象,或見倏忽即逝之物影;閉目時則覺一片白光橫亙於眼外,徹夜不散。嚴重者甚至可於白光中隱約辨識手指晃動之形。古籍稱此為「神光自現」,與肝腎精血虧虛、陰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加之勞倦過度、情志內傷,或縱慾耗精,致精血嚴重虧損。真陽虛衰,無法固攝陰水,陰不涵陽,虛陽隨邪氣上擾清竅,目失所養,故發為異象。其病位雖在目,然根本在於肝腎,涉及心脾。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化,上濡目竅;若肝腎陰虛,則虛火內生,上炎擾目;若真陽不足,陽氣浮越,亦可致神光外露。
治法方藥
黃庭鏡主張急以大補元煎(出自《景岳全書》,重用人參、熟地黃等,大補元氣、滋陰填精)為基礎,配合加減八味丸(即《金匱要略》腎氣丸加減,溫補腎陽、引火歸元)或駐景丸(《銀海精微》方,補益肝腎、明目安神)調治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神光自現:與「電光夜照」證候類同,屬虛性目疾,多見於肝腎陰虛或心脾兩虛者。神光為目之陽氣所化,需陰血涵養;若陰不制陽,神光外浮,則見幻視。
- 陰陽失衡:此證體現中醫「陰平陽秘」理論,治療需注重滋陰潛陽,如用磁石、五味子等鎮攝浮陽,輔以熟地黃、枸杞子滋補肝腎。
- 經絡聯繫:足厥陰肝經連目系,足少陰腎經貫瞳神,精血虧虛則經絡失濡,可佐以針灸太溪、三陰交等穴調理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特色,從精血陰陽層面探究目疾本源,非獨治目,而重調和臟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