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點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點藥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局部腐蝕療法,首載於明代《瘍醫準繩》卷一,又稱「點法」。此法主要運用於癰疽初起、瘰癧等外科病症,通過藥物局部刺激達到拔毒、腐蝕、斂瘡之效。
源流與理論基礎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刺腫搖針」外治原則,為點藥療法奠定理論基礎。明代王肯堂於《瘍醫準繩》系統記載點藥操作,強調「見小白頭即點之」,符合中醫「早治防變」思想。清代《癧科全書》進一步發展專治瘰癧的點藥配方,體現辨證用藥特色。
作用機理
- 拔毒外出:以硇砂、石灰等辛熱峻烈之品,刺激瘡頂促膿毒外泄。
- 腐蝕惡肉:石礦灰、硷水等具腐蝕性,可清除壞死組織,正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言「腐者去之」。
- 引邪歸經:朱砂等藥兼有引經作用,使藥力直達病所。
經典方劑
-
《瘍醫準繩》硇砂膏
- 組成:生硇砂一錢、石礦灰一兩、白丁香三錢、黃丹半斤。
- 製法:以堿一斤淋水五碗煎濃,冷卻後調藥末成膏。
- 應用:適用於癰疽毒盛者,點後可見黑水或膿液排出。
-
《癧科全書》點癧方
- 組成:新出窯石灰八錢、平餅藥(石堿)四錢、朱砂五厘。
- 特色:石灰需風化篩細,增強藥性緩釋效果,專治瘰癧痰核。
臨床應用要點
- 辨證選藥:陽證癰疽多用硇砂膏,陰證瘰癧宜選石灰方。
- 操作技法:以竹籤蘸藥點於病灶中心,避開正常肌膚,符合《外科啟玄》「點如豆許」之規範。
藥性分析
- 硇砂:咸苦辛溫,歸肝脾胃經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破結血、潰癰腫」。
- 石灰:辛溫有毒,《本草經疏》謂其「主疽瘍疥瘙,熱氣惡瘡」。
- 白丁香(雀糞):苦溫,《日華子本草》記「消癰疽潰爛」,助硇砂透膿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以毒攻毒」、「祛腐生新」的治療思想,歷代醫家根據證候演變不斷調整配伍,展現外治法的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