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點眼藥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點眼藥法
點眼藥法為中醫眼科外治技法之一,指以特製器具(如骨針、玻璃棒或毫針)蘸取藥液或藥粉,輕點於眼瞼內緣或眼表特定部位,以達治療眼疾之效。此法歷史悠久,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、《審視瑤函》等典籍皆詳載其操作與應用,屬中醫外治法中「外點」範疇。
操作器具與藥材
- 器具:傳統多用骨針(以獸骨磨製,質地光滑)、玻璃棒(現代改良),或銀質毫針,取其輕巧不易傷目。
- 藥物:依證型選用不同製劑:
- 藥液:如黃連水、菊花浸汁,具清熱解毒之效。
- 藥粉:如珍珠粉、爐甘石(煅後研極細),用於斂瘡生肌。
- 膏劑:如熊膽膏,以油脂為基質,緩釋藥性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五輪八廓」與臟腑相應,眼疾多因風、火、濕、痰上擾,或氣血失和所致。點藥直接作用於眼部,可:
- 引藥歸經:藥物透過眼絡(如足厥陰肝經連目系)內達臟腑。
- 局部調和:如清熱藥瀉赤脈瘀滯,辛溫藥散風邪翳障。
臨床應用
- 赤脈傳睛(結膜充血):以黃柏液點內眥,瀉心肝實火。
- 聚星障(角膜病變):用珍珠粉配合冰片,退翳明目。
- 瞼弦赤爛(眼瞼炎):取膽礬溶液輕點潰爛處,燥濕斂瘡。
技法特點
- 輕柔準確:須避開黑睛(角膜),點於瞼內或眥角。
- 配伍靈活:常配合內服藥、針灸,標本兼治。
此技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思維,融合經絡理論與藥性升降,為眼科獨特療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