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點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點眼
點眼為中醫眼科外治法之一,指將藥物研製成極細之乾燥粉末,直接點入眼內,以達消炎、退腫、消翳之效。此法多用於治療目赤腫痛、翳膜遮睛、流淚羞明等眼疾,其作用機理在於藉藥性直達病所,發揮局部治療效果。
藥物選擇與製備
點眼所用藥物多具清熱解毒、退翳明目之效,如熊膽、珍珠、爐甘石、冰片等。製藥時須嚴格篩選藥材,確保純淨無雜質,研磨後需過極細羅篩,直至粉末輕盈如塵。傳統驗質之法為取微量粉末置於舌上,若頃刻溶化且無渣滓殘留,方符合點眼標準。此步驟旨在避免粗糙藥末損傷眼絡,或引發異物刺激。
臨床應用
- 消炎退赤:如黃連製劑點眼,可清瀉肝經火熱,緩解目赤焮痛。
- 消翳明目:以珍珠粉配伍琥珀,能散瘀退翳,適用於宿翳遮障、視物昏矇。
- 收淚止癢:爐甘石配合冰片,可收濕斂瘡,治療風熱淚多或瞼弦赤爛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五輪八廓」與臟腑相應,眼疾多因風熱上攻、肝血不足或濕熱蘊結所致。點眼法透過局部用藥,配合內服湯劑調理臟腑,標本兼治。如《銀海精微》載:「點眼之藥,貴乎輕清,透竅如霧露之溉。」強調藥性需輕揚滲透,方能上達目竅。
操作特點
點眼時以銀簪或玻璃棒蘸取藥粉,量如粟米大小,輕點於瞼緣或眥角,避開瞳神。若配合淚液溶化,藥力可隨氣血運行而散佈眼絡。此法與現代眼科局部給藥原理相通,然中醫更重視藥物性味與經絡氣化的協同作用。
點眼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,其療效關鍵在於藥材精製與證型契合,為傳統眼科特色療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