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臂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臂骨傷
病名。指前臂之尺骨與橈骨因外力作用而斷折之傷患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六。臂骨即前臂二骨,尺骨居內側,橈骨位外側,二者並列,共司前臂旋轉與屈伸之功。此症涵蓋尺骨或橈骨單獨折裂,或雙骨同折,臨床常見尺骨近端與橈骨遠端之骨折。
病因病機
多因跌仆、墜墮、扭捩等外力直接或間接損傷所致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跌打損傷,骨斷筋歪,氣血瘀滯,絡脈不通。」外力衝擊致使骨體斷裂,局部經絡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停聚,故見腫痛及功能障礙。
臨床表現
患處腫脹疼痛,屈伸旋轉不利,若斷端移位,則顯畸形,觸按可聞骨聲(骨擦音)。《傷科補要》云:「骨斷者,動則軋軋有聲。」雙骨折者,因肌肉牽引,易致斷端錯位,甚則傷及鄰近筋脈。
治法
- 整復手法:
若斷端移位,需施以手法復位,尤重「夾、擠、分骨」之法。雙骨折者,宜在麻醉下牽引分離,使骨間隙恢復,再以分骨墊置於骨間,配合夾板固定。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凡骨斷者,先須捻正,後以杉籬綁縛。」 - 固定療法:
無移位者,直接以夾板固定;移位整復後,則用分骨墊加夾板束縛,維持骨位穩定。固定時需注意前臂中立位,避免旋轉致骨再度錯位。 - 藥物調治:
初期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,可選用復元活血湯或七厘散;中期續筋接骨,方如接骨紫金丹;後期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常用壯筋養血湯或六味地黃丸加減。外治可敷貼消瘀膏或接骨膏。
相關理論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「肝主筋」,故骨傷日久需調補肝腎,以助骨痂生長。另《靈樞·本臟》謂:「血和則經脈流行,營復陰陽,筋骨勁強。」強調氣血調和為癒傷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