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點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點睛
點睛為中醫眼科金針開內障八法之一,專指針刺治療內障時之關鍵手法與進針要領。其名取自「畫龍點睛」之喻,強調精準施術以通調目絡、啟明昏矇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內障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能上榮於目,或風火痰濕壅滯目絡所致。點睛之法,旨在透過金針刺激特定孔竅(如睛明、承泣等穴),疏導經氣、化瘀開結,使翳障得消。此術需深諳「五輪八廓」理論,結合臟腑氣血盛衰辨證施治。
操作要旨
- 定位取穴:
依《審視瑤函》所載,內障針法首重「按經取穴」。點睛常選睛明穴(足太陽膀胱經),或結合肝經之太衝、腎經之照海等遠端配穴,以引氣上行。 - 針具與手法:
使用特製金針(長三寸,鋒細如毫),進針時需「輕緩探入」,避開血絡。手法上講究「迎隨補瀉」,如肝陽上亢者用瀉法,氣虛者以捻轉提插補之。 - 氣至病所:
針入後,醫者須「守氣待神」,待患者目中有酸脹或熱感(得氣),方為氣至病所之象。此階段可配合「飛經走氣」手法,導引經氣穿透翳障。
古籍佐證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金針撥障,貴在點睛,一孔得通,光明自現。」清代《目經大成》更詳述點睛需「審其膜之厚薄,量其翳之淺深」,強調個體化施術。
與其他手法之別
點睛與「撥內障手法」相輔相成,後者側重「撥離翳膜」,而點睛則著眼於「開竅通絡」,二者常分階段施用。若配合內服方劑(如石斛夜光丸),可標本兼顧。
此術凝練中醫「微調氣血」之精髓,展現針灸與眼科結合之獨到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