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點脊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點脊法(按脊法)
點脊法,又稱按脊法,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是以拇指或食指端於患者脊柱或脊柱兩側進行點按、掐按的一種治療方法。此法主要通過刺激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的背俞穴,調節臟腑氣機,達到治療內科疾病及小兒常見病症的效果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脊柱為督脈所行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,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而脊柱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之處,其上的背俞穴(如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等)直接對應五臟六腑。透過點按特定節段的脊柱或背俞穴,可調節相應臟腑的氣血運行,改善其功能失調。
操作手法
- 定位:依據病症選擇相應的脊柱節段或背俞穴。例如:
- 治療肝系疾病(如痧脹、脅痛)可重點按壓第7胸椎(肝俞所在)。
- 治療脾胃疾病(如小兒疳積、腹瀉)則以第11、12胸椎(脾俞、胃俞)及腰椎段為主。
- 施術: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或指甲,沿脊柱或兩側肌肉筋膜垂直向下點按,力度由輕漸重,以患者耐受為度。部分古籍記載需掐至「骨節響動」為效,但臨床操作以得氣(局部酸脹或傳導感)為準。
臨床應用
- 內科病症:
- 痧脹(暑濕鬱閉):循第七胸椎骨縫掐按,以疏泄肝經鬱滯。
- 消化不良、腹脹:點按胸腰段(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)以健運中焦。
- 小兒疾患:
- 疳積:配合捏脊法,於脊柱兩側點按脾俞、胃俞,助脾胃運化。
- 腹瀉:重點按壓大腸俞、關元俞,調理腸腑氣機。
古籍考證
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痧脹源流》提及:「凡痧者屬肝經者多,肝附於背第七骨節間。若犯痧,先循其七節骨縫中,將大指甲重掐入,候內骨節響方止。」說明點脊法在痧症的應用中,強調對肝俞區域的刺激,以疏解肝鬱痧毒。
點脊法結合經絡理論與臟腑辨證,透過直接刺激脊柱相關節段,達到內病外治之效,為中醫推拿中具特色的手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