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典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典藥

歷史沿革

典藥一職始設於唐代,為中國古代醫藥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官職。唐代醫療機構分為太醫署、尚藥局與藥藏局三大系統,典藥在此三機構中均有設置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藥事管理體系。

在唐代官制中,典藥屬於流外官,品級較低,通常為從九品下或無品級,但實際職權頗重。其設置反映了唐代對醫藥管理的細緻分工,特別是在藥物採集、鑑別、儲藏與調配方面的專業化需求。

職能與權責

典藥的主要職責涵蓋以下方面:

  1. 藥物登記管理:凡新進藥物皆需由典藥詳細記錄,包括藥名、產地、採收時間、性狀特徵等,建立完備的藥品檔案。這種登記制度已具備現代藥品追溯系統的雛形。
  2. 藥材分類儲藏:根據中醫藥性理論,將藥物按四氣五味、升降浮沉等特性分類存放。典藥需精通藥材保存技術,如蜜炙、酒製、醋製等不同加工方法對藥效的影響。
  3. 藥品調配監督:在太醫署中,典藥需協助醫官按方配藥,確保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得到嚴格執行;在尚藥局則負責皇室用藥的準備工作。
  4. 地方貢藥驗收:唐代實行地方藥材進貢制度,典藥需鑑別真偽,評估品質,這要求其具備豐富的本草學知識和藥材鑑別經驗。

專業知識要求

擔任典藥者需精通以下中醫藥專業知識:

  1. 本草學:熟稔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新修本草》等經典著作,掌握數百種常用藥材的性味歸經、功效主治。
  2. 藥物炮製學:了解各種藥材的加工方法,如修治(淨選、切制)、水制(漂洗、浸泡)、火制(炒、炙、煅)、水火共制(蒸、煮)等技術。
  3. 方劑學基礎:理解常用方劑的組成原理,以便正確準備藥物。如四君子湯、六味地黃丸等經典方劑的藥物配伍。
  4. 藥材鑑別:掌握形狀鑑別、顯微鑑別、理化鑑別等傳統方法,能辨識常見藥材的真偽優劣。

與其他醫官的關係

在唐代醫療體系中,典藥與以下職位有密切工作聯繫:

  • 太醫令:太醫署最高長官,典藥需向其匯報藥品儲備情況
  • 主藥:藥藏局中更高級的藥官,典藥協助其工作
  • 醫監:負責醫療質量監督,與典藥共同確保用藥安全
  • 藥童:典藥常負責指導藥童進行基礎藥物加工

歷史意義

典藥制度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古代藥事管理的專業化發展,其職能設計體現了以下中醫藥管理思想:

  1. 質量控制觀念:通過嚴格的登記驗收制度確保藥材品質
  2. 分類管理思想:按藥性特點分類儲存,符合中醫整體觀念
  3. 專業分工理念:醫藥分離,各司其職,提高醫療效率

此制度對後世宋代的「太醫局」、明代的「御藥房」等機構設置均有深遠影響,成為中國傳統醫藥行政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