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攧撲損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攧撲損傷
攧撲損傷,為中醫傷科常見病名,指因外力撞擊、跌仆、挫壓、扭捩等外因,導致人體骨骼、筋肉、經絡或內臟受損的病症。此名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,後世醫家多將其歸類於「跌打損傷」範疇,然其涵蓋範圍更廣,包含各類外傷性損害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攧撲損傷之成因,主要為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軀體,致使局部氣血運行失暢,經脈受阻,甚則傷及臟腑。如《正體類要》所述:「肢體損於外,則氣血傷於內」,強調外傷與內在氣血失調的關聯性。其病機可歸納為:
- 氣滯血瘀:外力衝擊使經絡受損,血行不暢,瘀血積聚,表現為腫脹、疼痛、青紫。
- 筋骨錯位:跌仆或扭捩導致關節脫臼、筋腱撕裂,或骨折斷裂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骨斷、筋走、槽轉」等證。
- 臟腑震盪:嚴重撞擊可能內傷臟腑,如「傷肺則氣逆咳血,傷肝則脅痛嘔逆」(《傷科補要》)。
臨床表現
依損傷部位與程度不同,症狀各異:
- 皮肉損傷:局部瘀腫、疼痛,皮膚破損或未破。
- 筋骨損傷:關節活動受限,畸形或異常活動(如骨折),伴有劇痛。
- 內臟損傷:胸腹悶痛、咳血、便血、尿血等,甚則昏厥。
辨證分型
傳統中醫按病程與證候,將攧撲損傷分為:
- 初期(氣滯血瘀證):傷後1-2週,以腫痛、瘀斑為主,治宜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,方用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七厘散」。
- 中期(瘀血化熱證):若瘀久化熱,見局部灼熱、發紅,可選「桃紅四物湯」加黃芩、梔子。
- 後期(氣血虧虛證):久傷未癒,氣血耗傷,需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如「補陽還五湯」或「壯筋續骨丹」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法強調「內外兼治」,結合手法與藥物:
- 外治法:
- 手法復位:用於骨折、脫臼,如《世醫得效方》載「懸吊復位法」治療脊椎損傷。
- 膏藥外敷:如「消腫止痛膏」或「金黃散」以散瘀消腫。
- 內治法:依據辨證選方,早期攻逐瘀血,後期調補氣血。
攧撲損傷之診治,需結合四診參詳,尤重觸診與望診,以判別傷勢淺深。歷代醫家如藺道人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、錢秀昌《傷科補要》等,均對此有深入闡述,形成中醫傷科獨特理論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