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癲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癲眩

癲眩為中醫證名,指頭部眩暈之症,屬眩暈範疇。此名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:「假令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癲眩,此水也。」意指體瘦之人因水飲內停,上犯頭目,而致眩暈、嘔吐涎沫之症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認為「癲」字當為「巔」之誤,巔即頭部,與「眩」字連用,更符醫理,推測為傳抄訛誤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癲眩多與「痰飲」「水氣」相關,其病機主要為:

  1. 水飲上泛:脾腎陽虛,水液代謝失常,停聚成飲,上蒙清竅,導致頭目眩暈。
  2. 肝風內動:情志失調或肝陰不足,引動肝風,風陽上擾清空,發為眩暈。
  3. 氣血虧虛:久病體弱或思慮過度,氣血不足,腦失所養,而見眩暈。
  4. 痰濁中阻: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阻遏清陽,引發頭眩。

證候特點

癲眩臨床表現以頭暈目眩為主,或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水飲為患:眩暈伴心悸、嘔吐涎沫、小便不利、舌苔白滑。
  • 肝風上擾:頭暈脹痛、面紅耳赤、煩躁易怒、脈弦數。
  • 氣血兩虛:眩暈動則加劇、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脈細。
  • 痰濁中阻:頭重如裹、胸悶噁心、苔白膩、脈濡滑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癲眩需辨證論治,常見治法包括:

  • 溫陽化飲:如《金匱要略》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適用於水飲上逆之證。
  • 平肝息風:天麻鉤藤飲或鎮肝熄風湯,針對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。
  • 益氣補血:歸脾湯或八珍湯,適用於氣血兩虛者。
  • 化痰祛濕:半夏白朮天麻湯,主治痰濁中阻型眩暈。

古籍考證

歷代醫家對「癲眩」一詞見解不一。《醫宗金鑒》主張「巔眩」為正,強調病位在頭;而《金匱要略》原文保留「癲」字,或與古代癲、巔互通有關,然其所述證候均以頭眩為核心。此類爭議反映中醫文獻考據之重要性,亦凸顯痰飲致眩理論之淵源。

癲眩與「眩暈」「頭眩」等證名互有重疊,然其特指水飲或痰濁所致之眩暈,後世醫籍多歸入痰飲病或內傷雜病範疇,為中醫辨治眩暈的重要分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