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癲癇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癲癇穴

癲癇穴為經外奇穴之一,屬中醫針灸學中的特定穴位,其定位與功效與「督脊穴」密切相關。此穴位於背部,具體位置在脊柱區,通常於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,或根據臨床經驗調整取穴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癲癇穴之名,直接反映其主治癲癇、驚風等神志病症的功用。中醫認為,癲癇發作多與肝風內動、痰蒙清竅,或氣血逆亂、陰陽失調有關。此穴鄰近督脈與膀胱經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故刺激此穴可調和陰陽、平肝熄風,並疏通經絡氣血,以達安神定志之效。

取穴與操作

  1. 定位:俯臥位,於第11胸椎棘突下(脊中穴)旁開1.5寸,或參考局部壓痛點調整。
  2. 針刺法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,或依證型配合瀉肝火、化痰濕等針法。
  3. 灸法:可配合艾炷灸或溫針灸,以溫通經絡、化痰開竅。

主治範圍

  • 癲癇:緩解發作頻率及強度,尤適用於痰熱擾神或肝風內動型。
  • 驚風抽搐:小兒急驚風或成人因熱極生風所致之肢體拘攣。
  • 神志異常:如癔病、躁狂等屬氣機逆亂者。
  • 背痛:局部經氣不暢所致之脊柱旁疼痛。

配伍應用

臨床常與其他穴位配伍以增強療效:

  • 百會風府:加強醒腦開竅。
  • 太衝豐隆:疏肝瀉火、化痰通絡。
  • 神門內關:安神定志,調和心氣。

癲癇穴之運用,體現中醫「辨證取穴」與「整體調節」的特色,通過調節經絡氣血,改善臟腑功能失衡,從而治療相關病症。其臨床應用需結合患者體質與證型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