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癲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癲癇
癲癇,病名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四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常見神志疾患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不一,或統稱癇病,或分論癲、癇二證,茲詳述如下:
一、病名源流
- 統稱癇病
《醫學綱目》卷十一云:「痰溢膈上則眩甚,僕倒於地而不知人,名之曰癲癇。」此說承襲南北朝徐嗣伯之論,謂「大人曰癲,小兒曰癇」,雖名異而實同屬一疾。其病機多責之痰濁上蒙清竅,引動肝風,發為昏仆抽搐。 - 分論癲、癇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,《內經》獨言癲而未及癇,《靈樞》始見「癇瘈」「癇厥」之名。後世醫家或合稱「癲癇」,或分列為二證,如王肯堂強調「癲、癇、狂大相徑庭」,不可混為一談。
- 癲:多屬陰證,表現為精神抑鬱、沉默痴呆,病機與痰氣鬱結、心脾兩虛相關。
- 癇:以突然昏倒、四肢抽搐、口吐涎沫為特徵,多因風痰閉阻、肝陽化風所致。
二、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癲癇發作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:
- 痰濁內擾
「無痰不作癇」為歷代醫家共識。飲食不節、脾失健運,聚濕生痰,痰隨氣逆上壅心神,發為癇證。朱丹溪云:「癇證有五……無非痰涎壅塞,迷悶孔竅。」 - 肝風內動
情志失調、驚恐惱怒,引動肝風,風痰相搏,上擾腦竅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:「癇病或由驚恐,或由飲食不節,或由母腹中受驚,以致臟氣不平,經久失調,一觸積痰,厥氣內風猝焉暴逆。」 - 先天稟賦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胎癇」一證,謂小兒「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」,致氣逆於上,精氣並居,影響胎兒。
三、證候分類
- 風痰閉阻證
發作時猝然仆倒,目睛上視,喉中痰鳴,手足抽搐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治宜豁痰熄風,方用定癇丸加減。 - 痰火擾神證
發作時吼叫,面赤煩躁,口吐涎沫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火化痰,方用黃連溫膽湯合礞石滾痰丸。 - 瘀阻腦絡證
多有頭部外傷史,發作時面色黧黑,肢體抽搐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通絡,方用通竅活血湯。 - 心脾兩虛證
癇病久發,神疲乏力,心悸健忘,納呆便溏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治宜補益心脾,方用歸脾湯加味。
四、古籍論述補充
《景岳全書·癲狂痴呆》強調:「癲癇多由痰邪,凡氣有所逆,痰有所滯,皆能壅閉經絡,格塞心竅。」張介賓並提出「癇病日久必歸五臟」,提示久病可累及多臟,虛實夾雜。
此疾命名與辨證雖有分歧,然總不離風、火、痰、瘀、虛之病機,臨證當審因論治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