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臂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臂骨

臂骨為中醫骨傷科常用名詞,又稱「小膀骨」,泛指前臂之橈骨與尺骨。《醫宗金鑑·刺灸心法要訣》明確記載:「肘下之骨曰臂骨」,指出其解剖位置位於肘關節之下,為上肢重要骨幹結構。

從經絡循行而言,臂骨所在區域與手三陰、手三陽經脈密切相關。其中,手太陰肺經沿橈骨外側下行,手陽明大腸經繞行於橈骨莖突;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則貼近尺骨內側,而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陽三焦經亦與前臂筋骨相連。此經絡分布關係,使得臂骨損傷或病變可能影響相應經脈氣血運行,進而引發肢體痠麻、屈伸不利等症。

在骨傷辨證中,臂骨之形態與功能尤為關鍵。橈骨主司前臂旋轉運動,尺骨則為肘關節屈伸之支點,二者相互協調,構成「臂骨合榫」之生理結構。若因跌撲挫傷導致臂骨骨折,中醫稱「臂骨跌折」,須依斷端移位方向分「向內」、「向外」等證型,並結合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手法復位。清代《傷科匯纂》更詳述臂骨錯位時「骨縫必開,筋絡多縱」的病機特點,強調整復後需以杉木皮固定,維持「骨正筋柔」之態。

此外,臂骨周邊附著多條筋肉,如橈側腕屈肌、尺側腕伸肌等,中醫統稱「臂骨筋」。若風寒濕邪侵襲,或勞損過度,可致筋絡拘急,發為「臂骨痛」,屬「痹證」範疇,治療常配合艾灸阿是穴或藥熨療法,以溫通經脈。

歷代醫家對臂骨之論述,不僅著眼於解剖定位,更重視其與臟腑、經絡的整體聯繫,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」「形神合一」之理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