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癲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癲疝
癲疝,又稱頑疝,為中醫疝病之一,屬先天性疾病。《壽世保元·卷五》載:「癲疝者,頑疝也,睪丸雖大而無疾苦也。」其特徵為睪丸異常腫大,然患者多無明顯疼痛或不適,故與其他疝證有別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癲疝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胎元失養,致腎氣不充,肝脈失調。腎主生殖,肝脈循陰器,若此二經氣血運行不暢,則陰器氣滯血瘀,形成腫大。然因無明顯氣血阻滯之痛症,故歸於「頑疝」,屬無需急切調治之疾。
證候特點
癲疝之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睪丸腫大,觸之柔軟或稍硬,但無紅腫熱痛,亦不影響日常起居。此與「(疒頹)疝」(即陰囊腫大如斗、時發疼痛之證)有異,後世醫家亦疑「癲疝」為「(疒頹)疝」之訛誤,然兩者臨床表現實有區別。
歷代醫家見解
《儒門事親》等古籍曾提及疝病分類,癲疝多列於寒疝、水疝之外,屬「無痛苦之疝」。明代張景岳亦指出,此證若無礙生理功能,可不必強求治療,與現代醫學所謂「先天性睪丸肥大」或「特發性陰囊腫脹」概念相近。
治療原則
傳統中醫對癲疝之態度以觀察為主,若無併發症狀,一般不施針藥。倘兼見氣滯血瘀或濕濁下注,可酌情選用疏肝理氣、活血散結之方,如橘核丸加減,然此屬變治法,非常規所需。
與其他疝證鑑別
癲疝需與「狐疝」(小腸氣,即腹股溝疝)、「水疝」(鞘膜積液)等區分。後二者多伴隨墜脹疼痛或時大時小之特徵,而癲疝病程穩定,腫勢恆定,此為辨證關鍵。
綜上,癲疝作為中醫特殊疝病,體現了傳統醫學對先天異常之認識,其診斷重於形徵與症狀之結合,治療上則強調「無症不擾」之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