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癲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癲狂

癲狂為中醫病名,指精神錯亂之疾,首見於《靈樞·癲狂》篇。《難經·二十難》云:「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」明確區分癲與狂之陰陽屬性及臨床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癲狂之發,多與情志失調、痰火內擾、氣血瘀滯相關。

  1. 情志所傷:七情過極,尤以憂思悲怒為甚,致氣機逆亂,心脾肝膽功能失調。《證治要訣》指出:「癲狂由七情所鬱,遂生痰涎,迷塞心竅。」
  2. 痰火擾神:情志鬱結,氣滯生痰,痰郁化火,上蒙清竅,神明失守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:「必挾痰挾火……癲由心氣虛、有熱,狂由心家邪熱。」
  3. 氣血失和: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腦絡不暢,神機失用,亦可致精神異常。

證候特點

癲與狂雖同屬精神疾患,然陰陽虛實各異:

  • 癲證:屬陰,多虛證。症見精神抑鬱、沉默寡言、喃喃自語、表情淡漠,或舉止呆滯,甚則目瞪不瞬,如《靈樞》所述「癲疾始生,先不樂」。
  • 狂證:屬陽,多實證。症見躁動不寧、罵詈毀物、力逾常人,甚則登高而歌、棄衣而走,如《素問》所言「狂始發,少臥不飢,自高賢也」。

二者可相互轉化:癲證痰郁化火,可轉為狂;狂證日久耗氣,亦可見癲狀,故臨床常合稱「癲狂」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痰氣鬱結(癲證)
    • 主症:精神抑郁、表情淡漠、語無倫次、苔白膩、脈弦滑。
    • 病機:肝氣鬱結,痰蒙心竅。
  2. 痰火擾神(狂證)
    • 主症:面赤目紅、狂躁易怒、罵詈不休、舌紅苔黃、脈滑數。
    • 病機:痰火壅盛,上擾神明。
  3. 氣血瘀滯
    • 主症:神情呆滯、妄見妄聞、面色晦暗、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    • 病機:瘀阻腦絡,神機失用。

治法方藥

中醫治癲狂,首辨虛實陰陽,常用治法如下:

  • 化痰開竅:如導痰湯(癲證)、礞石滾痰丸(狂證)。
  • 清瀉肝火:當歸龍薈丸、生鐵落飲,適用於狂證痰火熾盛者。
  • 活血化瘀:癲狂夢醒湯,針對氣血瘀滯證。
  • 補益心脾:適用於癲證日久,氣血兩虛,方用歸脾湯加減。
  • 重鎮安神:磁朱丸、琥珀抱龍丸,用以鎮攝浮越之神志。

古籍論述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詳述:「癲為久病,狂為暴病……癲病痰火一時忽動,陰陽相爭,亦若狂之狀;狂病痰火經久煎熬,神魂迷瞀,亦兼癲之狀。」強調二者動態轉化之機。

癲狂之治,貴在審證求因,或瀉實,或補虛,或痰火並治,或氣血同調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