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癲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癲蠱

癲蠱為中醫病名,屬「蠱毒」範疇,指因誤食有毒動植物,導致毒邪內擾心神、壅滯經絡,引發神志異常的一類中毒病證。其名首見於清代《增廣驗方新編》,書中記載:「受毒者……則人心昏頭眩,笑罵無常,或遇飲酒時藥毒輒發,忿怒兇狠不可制者,名曰癲蠱。」此病多因攝入含毒性生物鹼或神經毒素之物質,如蔓陀羅、莨菪類植物(花、葉、果實),或部分毒蕈、毒草等,致毒邪上攻腦竅,擾亂神明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癲蠱之發病,與「毒邪內陷」密切相關。毒物入腹後,先傷脾胃,繼而隨氣血運行內攻心包,上蒙清竅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毒擾心神:毒邪熾盛,直犯心包,致使心神失守,出現譫妄、笑罵無常等症。
  2. 肝風內動:毒邪化熱生風,引動肝陽,故見忿怒兇狠、肢體躁動。
  3. 痰濁蒙竅:若患者素體痰濕偏盛,毒邪與痰濁相搏,阻塞絡脈,則加重神昏、頭眩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癲蠱之證候以神志異常為主,兼見多種體徵:

  • 精神症狀:初期心煩躁擾,漸至言語錯亂、哭笑無度,甚則狂躁兇暴,不識親疏。
  • 頭面徵象:面色潮紅或青紫,雙目赤脹,瞳神散大(與阿托品類中毒之「瞳神散大」相符)。
  • 軀體症狀:口乾舌燥、吞咽困難,或見肢體拘急、筋脈抽搐,與毒邪走竄經絡相關。

中醫辨治要點

癲蠱屬急症,傳統治法以「解毒醒神」為核心,依毒邪性質與病勢深淺分治:

  1. 清熱解毒:適用於熱毒熾盛者,選用黃連解毒湯加減,輔以綠豆、甘草等解毒之品。
  2. 豁痰開竅:若痰濁壅盛,合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,以通竅化濁。
  3. 涼血熄風:對肝風內動者,投以羚角鉤藤湯,佐以僵蠶、全蠍等息風通絡。

古籍考據

《諸病源候論·蠱毒病諸候》提及:「蠱毒……令人心腹刺痛,吐血下血,或狂言妄見。」雖未直指癲蠱,但所述「狂言妄見」與癲蠱神亂之象相類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蠱毒類型,強調「毒入心腦」為癲狂之由,與現代中醫對神經毒素致病機制的認識相通。

癲蠱作為中醫急症之一,其診治需結合毒物特性與臟腑辨證,體現中醫「毒邪致病」理論與急救經驗之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