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癲症是一種神志異常的病症,起初的表現是情緒不穩定、不開心,不久後則變得瘋狂,語無倫次。《壽世保元》中說:"癲症是指喜笑不常,癲到亂的症狀。"俗稱"文癡"。這種症狀最早見於《內經》。《素問.奇病論》、《靈樞.癲狂篇》都有相關的描述。古代對於癲症和癇症沒有明確的區分,《諸病源候論.卷四十五》中說:"十歲以上的是癲症,十歲以下的是癇症。"《景嶽全書.癲狂癡呆》中說:"癲就是癇症,看內經對於癲症的描述很詳細,而對於癇症則沒有區別,這就可以知道了。"後來,人們將無時發作、發作時抽搐昏迷、口吐白沫,在醒來後神智正常的稱為癇症,與癲症區分開來。本節只討論癲症。

常見證候

  1. 痰氣鬱結發癲:表現為情緒低落、表情淡漠,目光呆滯,行為異常,或者情緒喜怒無常,語言混亂,或者喃喃自語、妄見妄聞,喜歡扮鬼臉、沉默寡言,同時伴有心煩易怒,睡眠不安,生活懶散,飲食減少,舌苔薄而黏膩,脈搏多而有力滑。

  2. 心脾兩虛發癲:表現為呆滯如木雞,反應遲鈍,思緒恍惚,心跳容易驚慌,情感衰退,容易悲傷和哭泣,肢體無力,不注意個人衛生,面色暗淡,飲食減少,舌頭顏色淡,脈搏細弱。

鑒別分析

  1. 痰氣鬱滯發癲:多由過度思慮,所追求的得不到;或者因受驚恐,氣血逆亂,氣滯津聚,形成痰,痰阻心竅,神明得不到運用,正如《景嶽全書.癲狂癡呆》所說:"癲病多由痰引起,凡是氣倒流,痰滯塞閉,都能阻塞經絡,封閉心竅。"除了神志異常、語言和笑聲不停外,還會因為痰濁的影響而不想進食,舌苔薄而黏膩;痰氣阻塞時,脈搏多而有力滑。治療宜以理氣解鬱,疏通痰濁。方劑可選擇溫膽湯加石菖蒲、遠志、鬱金等藥材,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使用三聖散來促使嘔吐。

  2. 心脾兩虛發癲:多因為疾病延續時間長,使心脾受損,脾受損導致氣血來源不足,心受損導致心神得不到養分,神不守舍,最終導致發癲。辨證要點包括思緒恍惚,發呆和反應遲鈍,面色暗淡,舌苔淡白,脈搏細弱。治療宜以養心安神,健脾益血為主。方劑可選擇養心湯。

文獻引述

《臨證指南醫案.癲癇》中說:"癲症是因為積憂積鬱,病在心脾胞絡,三陰蔽而不宣,所以氣血鬱結導致痰迷,神志變得混亂...治療癲症時,可以使用滾痰丸來清除痰阻,使用清心丸來解除心火鬱勃。如果是虛弱型癲症,應該養神通志,使用歸脾枕等補脾益氣的藥物主治。"

《證治匯補.癲狂》中說:"有些病人視覺、聽覺、言語行為都是幻覺,甚至能談論自己從未見過或聽說過的事情,甚至談論五彩的神祕事物,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氣血虛弱、神光不足,或者伴隨著痰火壅塞心竅,而並非真的有邪祟,治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