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巔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巔疾

在中醫學中,「巔疾」一詞涵蓋多種與頭部相關的病理表現,其概念散見於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醫籍,並可依據不同上下文分為以下幾類:

1. 胎病之巔疾

「巔疾」最早見於《素問·奇病論》,指先天稟賦異常所致的疾病,即「胎病」。此類巔疾與胎兒發育期間母體受邪或氣血失調相關,可能表現為出生後的癲癇、智力障礙等。如《素問》所言:「人生而有病巔疾者……病名為胎病。」其病機多與「腎精虧虛」或「母體驚恐傷及胎元」有關,屬先天性疾病範疇。

2. 頭部病證之巔疾

「巔」在中醫解剖中泛指頭頂(百會穴所在),故巔疾亦廣泛指涉頭部病證,包含:

  • 頭風:反覆發作的頭痛,多因風邪上擾或痰瘀阻絡。
  • 眩暈: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提到「掉眩巔疾」,描述肝風內動或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。
  • 頭瘡:頭皮癰疽或濕疹等外症,與濕熱上攻相關。

此類病證的關鍵病機在於「陽氣上逆」或「經絡壅滯」。如《素問·著至教論》指出,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邪氣併至,可如「風雨」般上衝頭部,引發巔疾,臨床可見劇烈頭痛、嘔吐等症。

3. 狂病之巔疾

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將「罵詈妄行」的狂病歸於巔疾範疇,認為此類精神異常與「陽氣亢盛」或「痰火擾神」有關。其表現類似現代醫學的躁狂症,病位涉及心、肝兩臟,如肝火熾盛或心竅被蒙,皆可致神志失常。

中醫病機與治療方向

巔疾的共通特點為「病位在上」,與風、火、痰、瘀等邪氣上犯相關,治療原則包括:

  • 平肝息風:針對肝陽上亢之眩暈,用天麻鉤藤飲。
  • 清熱化痰:如黃連溫膽湯治痰熱擾神之狂病。
  • 通絡止痛:川芎茶調散加減治頭風。
  • 補益腎精:針對胎病,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
經典理論中,「巔疾」的多元詮釋反映了中醫「同病異名」與「整體辨證」的特色,需結合具體症狀與脈象細究其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