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顛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顛疾之中醫論述

顛疾之定義與範疇

顛疾一詞於中醫典籍中涵義多重,主要可分為三類範疇:

  1. 頭首疾病: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記載:「澀甚為瘖;微澀為血溢,維厥,耳鳴,顛疾。」此處顛疾指涉頭部疾患,與耳鳴等症狀並列,屬頭首部位之病變。肺脈異常亦可導致此類顛疾,如「肺脈急甚為癲疾」。
  2. 癲癇病症:即今俗稱羊角風者,《素問·奇病論》稱之為「胎病」,岐伯言:「此得之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顛疾也。」此類顛疾與先天因素密切相關,源於胎孕期間母體情志劇變所致。
  3. 神誌錯亂疾病:即癲狂之疾,《素問·脈解》云:「所謂甚則狂顛疾者,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,下虛上實,故狂顛疾也。」此類顛疾表現為精神異常,屬陰陽失調、氣機逆亂之證。

顛疾之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顛疾之成因複雜,主要可分以下幾類:

先天因素

《素問》稱之為「胎病」,認為孕母受驚導致氣機逆亂,影響胎兒發育。此類顛疾多表現為癲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先天性癲癇相似。胎孕期間母體情志失調,致使胎兒臟腑氣血失和,尤以肝腎為要,因肝主筋、腎主骨生髓,與腦髓發育密切相關。

情志失調

七情過極,尤以驚恐為甚,可致氣機逆亂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驚則氣亂」、「恐則氣下」,情志刺激使氣血運行失常,痰濁內生,上蒙清竅而發為顛疾。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則肝鬱化火,火盛生風,風火相煽,擾亂神明。

痰濁作祟

朱丹溪提出「痰迷心竅」理論,認為痰濕內生,上擾清空,可致神昏顛倒。脾為生痰之源,脾失健運則濕聚成痰,痰隨氣升,蒙蔽清竅。此類顛疾多見體胖痰盛之人,發作時多伴喉中痰鳴。

氣血失和

《靈樞》指出「下虛上實」為顛疾重要病機。氣血不足則腦失所養,陰虛則陽亢,陽氣獨盛於上,擾亂神明。血瘀亦可致顛,瘀阻腦絡,靈機失用,表現為癲癇反覆發作或神誌異常。

顛疾之臨床表現

根據不同類型,顛疾表現各異:

  1. 頭首顛疾:多見頭痛、眩暈、耳鳴目眩,或伴頸項強直,脈象多見弦滑或澀滯。
  2. 癲癇顛疾:發作時突然昏仆,四肢抽搐,口吐白沫,兩目上視,喉中異聲,移時甦醒如常人。發作前或有先兆,如眩暈、胸悶等。小兒患者多與先天因素相關。
  3. 神誌顛疾:表現為精神抑鬱,表情淡漠,沉默痴呆,喃喃自語,或突然狂亂無知,罵詈叫號,不避親疏,甚則毀物傷人。此類多屬癲狂範疇,有虛實之分,虛者多見於癲證,實者多見於狂證。

顛疾之辨證分型

歷代醫家對顛疾辨證多有發揮,主要分型如下:

肝風內動型

多因情志所傷,肝陽化風,症見突然昏倒,四肢抽搐,面赤氣粗,舌紅苔黃,脈弦數有力。此型常見於癲癇大發作。

痰火擾神型

痰熱內盛,上擾心神,症見煩躁不安,胡言亂語,面紅目赤,痰聲漉漉,便秘尿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多見於狂證。

氣血兩虛型

久病體弱,氣血不足,腦失所養,症見精神恍惚,發作時抽搐無力,面色蒼白,體倦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常見於癲癇久病者。

瘀阻腦絡型

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,症見頭痛固定,發作時症狀相似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此型癲癇多有明確外傷史。

顛疾之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顛疾講究標本兼治,發作期以治標為主,緩解期以治本為要:

  1. 平肝熄風:適用於肝風內動者,常用羚角鉤藤湯、天麻鉤藤飲等方劑,以鎮肝潛陽、熄風止痙。
  2. 滌痰開竅:針對痰濁蒙竅者,選用滌痰湯、定癇丸等方,以化痰降濁、開竅醒神。痰熱甚者加黃連、梔子以清熱。
  3. 調理氣血:氣血虛弱者用八珍湯、歸脾湯等益氣養血;氣滯血瘀者用通竅活血湯以活血化瘀。
  4. 補益肝腎:針對先天不足或久病傷腎者,用左歸丸、大補元煎等滋補肝腎、填精益髓。此法多用於癲癇緩解期。

針灸治療顛疾亦有良效,常用穴位如百會、風府、鳩尾、豐隆、太衝等,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。發作時急刺人中、合谷等穴以醒神開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