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顛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顛法
顛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中醫按摩療法》,其操作與抖法相通,屬振顫類手法範疇。此法強調以輕柔而連貫的振動或抖動作用於肢體或關節,透過特定頻率與幅度的機械刺激,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鬆解黏連之效。
技術特點
- 操作形式:
施術者以單手或雙手固定患者肢體遠端(如腕、踝),透過前臂或腕關節小幅度的快速屈伸運動,帶動患處產生上下或左右的顛簸式抖動。動作需輕巧均勻,力度深透而不蠻硬,頻率多維持於每分鐘200至300次。 - 作用層次:
顛法之勁力可達肌肉、筋膜及關節,尤其擅長緩解淺層軟組織的拘急狀態。其振顫特性能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消散瘀滯,並調節神經反射,常用於肢體麻木、關節活動不利等症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學說:顛法透過顫動傳導,激發經氣運行,尤適於陽明經、少陽經循行部位,如肩臂、下肢外側等,可助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
- 筋絡調理: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,顛法之柔勁能疏泄肝氣,緩解筋脈攣急,對勞損性筋傷或風寒濕邪客於筋絡者尤宜。
臨床應用
傳統上,顛法多與搖法、搓法等配合使用,適用於:
- 上肢疾患:如肩周炎、網球肘,可鬆解肩肘關節黏連。
- 下肢病症:如膝關節僵硬、踝扭傷後遺症,助恢復關節滑利。
- 脊柱調理:輕度抖動腰椎或頸椎,可調整小關節錯縫(需配合其他整復手法)。
手法分類
雖與抖法類同,然顛法更側重「顛簸」意象,部分流派依施力方向細分為:
- 垂直顛法:沿肢體縱軸上下抖動,多用於四肢長骨。
- 水平顛法:橫向搖晃,常見於鬆弛腕、踝等小關節。
此手法講究「柔中寓剛」,需長期練習以掌握勁力深淺,屬中醫推拿進階技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