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顛頂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顛頂骨傷

顛頂骨傷為中醫傷科病名,指頭頂部骨骼受外力衝擊而造成的損傷,屬「腦骨傷」範疇之一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八,書中將頭部骨骼細分為囟骨、顛頂骨、淩雲骨等結構,並明確指出顛頂骨位於頭頂正中央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,故其損傷不僅涉及骨絡,亦可能影響經氣運行。

病因病機

顛頂骨傷多因墜跌、撞擊、金刃等外力直接作用於頭頂所致。中醫認為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顛頂又稱「巔頂」,乃肝經與督脈交會之所,故損傷後易擾動陽氣,甚則氣滯血瘀,阻遏清竅。若傷勢嚴重,可能併發「傷腦」之候,如頭暈目眩、煩躁不安,或瘀血內停而見嘔吐、神昏等症。

證候特點

臨床表現以局部腫脹、疼痛、壓痛為主,若骨裂或凹陷,可觸及骨質異常。輕者僅見皮肉青紫,重者則因瘀血上攻,出現頭面脹痛、耳鳴目赤等肝陽上亢之象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若傷後見「破損流血」或「骨陷不起」,需辨明是否傷及腦髓,此類重症古稱「顛頂骨折陷」,預後較差。

治法與用藥

中醫治療顛頂骨傷以「活血化瘀、續筋接骨」為原則,外治與內服並重:

  1. 外治法
    • 手法整復:若骨片凹陷,需以手法托舉復位,古稱「提法」或「端法」,見於《傷科匯纂》。
    • 敷貼藥:初期用「定痛膏」(《醫宗金鑒》方:芙蓉葉、紫荊皮、獨活等)消腫止痛;後期改用「接骨丹」促進骨痂生長。
  2. 內治法
    • 早期宜服「正骨紫金丹」或「復元活血湯」以散瘀通絡。
    • 若兼見肝風內動,頭痛劇烈者,可配合「天麻鉤藤飲」平肝熄風。
    • 氣血虛弱者,後期改用「八珍湯」補益氣血,助骨癒合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證治準繩·瘍醫》亦提及顛頂骨傷需與「囟骨傷」鑑別,因囟門未合之小兒患者,傷後易見驚搐、發熱,治法當兼顧熄風鎮驚。此外,清代《傷科補要》強調,顛頂傷若見「瘀血灌睛」(眼結膜充血),需急用「通竅活血湯」開泄瘀熱,防其蒙蔽神明。

此症之辨治,須結合四診,尤重脈象與舌苔變化。若脈見弦緊,多屬瘀阻;舌質紫暗則提示血瘀深重,用藥當加重破血之品,如土鱉蟲、自然銅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