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顛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顛倒
中醫概念解析
「顛倒」一詞在中醫學中具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大類別:
一、神誌異常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記載:「大風在身,血脈偏虛,虛者不足,實者有餘,輕重不得,傾側宛伏,不知東西,不知南北,乍上乍下,乍反乍複,顛倒無常,甚於迷惑。」此處所述「顛倒」主要指神誌不清、意識錯亂的病理狀態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此類顛倒多由以下病機所致:
- 風邪擾神:外感風邪或內風妄動,上擾清竅
- 氣血逆亂:氣機升降失常,血脈運行不暢
- 陰陽失調:陰陽乖戾,神明失守
- 痰蒙心竅:痰濁內阻,蔽塞心竅
臨床表現除神誌異常外,常見伴隨症狀包括:
- 肢體動作不協調(傾側宛伏)
- 時空定向障礙(不知東西南北)
- 行為反覆無常(乍上乍下,乍反乍複)
二、產科異常
清代員從雲《產科一得》記載:「嬰兒足先出者,名曰顛倒。」此指胎位異常中的足位分娩,又稱「倒產」。
從中醫婦科學角度,此類顛倒產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氣血失和:孕婦氣血運行不暢,影響胎兒轉位
- 胞宮失養:子宮環境異常,不利胎兒正常體位
- 經脈阻滯:任沖二脈氣血不暢,影響胎位調整
傳統中醫對顛倒產的認識強調預防為主,注重孕期調養,通過藥物、針灸等方法調理氣血,促進胎位自然轉正。
理論延伸
「顛倒」概念在中醫理論體系中還可引申為:
- 氣機逆亂: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的病理狀態
- 陰陽反作:陰陽關係失調的嚴重表現
- 標本倒置:疾病表象與本質不一致的特殊情況
這些延伸意義均體現了中醫對人體異常狀態的多維度認識,強調從整體觀把握疾病的本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