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顛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顛簸

顛簸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·治卒腹痛方第九》,主要用於治療腸扭轉。此法通過特定手法調整腹部氣機,促進腸道蠕動,以緩解扭轉狀態。

操作手法

  1. 體位準備:患者取膝肘位或膝掌位,俯伏於床面,使下腹部充分暴露,便於施術。
  2. 初步按摩:先以輕柔手法按摩腹部,使患者適應操作,同時鬆解局部肌肉緊張。
  3. 托腹顛簸
    • 施術者雙手合抱或平行置於患者腹下,緩慢托起腹部,再突然放鬆,反覆操作。
    • 力度由輕漸重,幅度逐步增大,重點施術於臍部及臍下區域。
    • 若腹脹明顯,可配合左右搖晃手法,以助腸道氣機調暢。
  4. 操作時間:每次持續約5分鐘,稍作休息後重複,至少連續施行3次。

作用機理

顛簸法通過外力震盪,達到以下效果:

  • 鬆解腸系膜:緩解腸道扭轉造成的牽拉緊張,使腸系膜恢復正常位置。
  • 刺激蠕動:透過反覆托舉與放鬆,促進腸道氣血運行,恢復正常蠕動功能。
  • 調暢氣機:中醫認為腸扭轉多與氣滯有關,此法可疏通腹部經絡,行氣導滯。

適應症

顛簸法適用於:

  • 早期腸扭轉患者,全身狀況穩定,血壓、脈搏正常。
  • 無腹膜刺激徵象,且無X光禁忌者。
  • 經初步手法治療後症狀改善,需進一步調整者。

操作反應

施術初期,患者多因疼痛而呼痛,然經1-2次顛簸後,常覺腹部輕快,氣機通暢。整復後,患者多因氣血調和而疲倦入睡,此時需靜臥調息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以動制動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外力引導內在氣血運行,達到自我調整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