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腣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腣中,是人體解剖學的名稱之一,也稱作帝中或懸雍垂。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醫學家張景嶽的著作《喉科種福》中。該書記載了腣中這個名詞的意義,認為它是指帝中或懸雍垂。而帝中又來自於《黃帝內經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該篇文章提到帝王的心在天上是帝,人體內則是心,在腣中即是藏在帝中的位置。懸雍垂則是離開了口腔,從下頷懸垂下來,連接到肺部。

腣中位於舌根後方,軟齶上方,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分界點,是人體重要的生理部位。它具有調節呼吸、吞嚥、發音等功能。另外,腣中穴位於舌根後,正中於舌根下陷處,也是人體重要的穴位之一。這一穴位有清熱解毒、利咽開音、通絡止痛等功效。常被應用於治療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、口眼歪斜、牙痛、耳鳴等疾病。

因此,腣中作為人體重要的生理部位和穴位,能夠調節呼吸、吞嚥、發音等功能,同時也能治療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、口眼歪斜、牙痛、耳鳴等疾病。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腣中,避免受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