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腣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腣中

腣中,又稱「帝中」、「懸雍垂」,為人體口腔內之重要解剖結構,出自清代醫籍《喉科種福》。此部位位於軟齶後緣之中線,呈小舌狀下垂,乃口腔與咽喉之交界處,屬中醫喉科診察之要點。

中醫理論與腣中之關聯

  1. 經絡所屬
    腣中所在之位,與任脈、督脈相涉。任脈上行至咽喉,督脈亦絡於口腔,故腣中狀態可反映此二脈氣血之盛衰。若腣中腫脹或色澤異常,可能提示陰陽失調或經絡瘀滯。
  2. 五臟相應
    中醫認為「喉為肺之門戶」,而腣中為喉部顯著標誌,其形態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相關。肺熱上炎可致腣中紅腫;脾虛濕蘊則易見腣中淡白腫脹;腎陰不足時,腣中或顯乾瘦萎縮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腣中赤腫:多屬風熱襲肺或胃火上攻,常見於喉痹、乳蛾(扁桃體炎)等症。
    • 腣中下垂無力:多因中氣下陷或脾虛濕盛,可見於久病體弱者。
    • 腣中潰瘍:或為陰虛火旺,或為熱毒熾盛,需結合舌脈辨證。

古籍記載與臨床意義

《喉科種福》將腣中列為喉科望診重點,強調其形色變化對辨證之價值。如「帝中顫動」多為肝風內動之兆;「帝中歪斜」則可能預示中風先兆。歷代醫家亦重視針刺或藥敷腣中周邊穴位(如廉泉、天突)以調理喉疾。

腣中雖為局部組織,然其診察意義貫穿中醫整體觀,透過外象推測內在病機,體現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法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