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地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地傾

地傾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黃庭鏡所著《目經大成》卷二。此症與眼廓理論密切相關,依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所述,眼之八廓中,「地廓」對應肉輪,即胞瞼(眼瞼)部位。當胞瞼外翻,不能內復,中醫稱之為「地傾」,亦與「風牽瞼出」同義。

病因病機

地傾多因風邪外襲、經絡失調,或氣血虧虛、筋肉失養所致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易侵襲體表,若客於眼瞼經絡,可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筋肉弛縱不收,遂發為瞼翻外傾。此外,脾主肌肉,若脾虛氣弱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能上濡胞瞼,亦可致肌肉無力,瞼胞外翻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可見下瞼或上瞼外翻,甚則瞼胞紅腫,淚液外溢,目澀不舒,嚴重者因瞼結膜長期暴露,可生乾燥、赤爛等變證。

中醫辨治

  1. 風邪客絡:治宜祛風通絡,方選防風散或排風散加減,藥用防風、羌活、白芷等疏風之品。
  2. 脾虛氣陷:治宜健脾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佐以升麻、柴胡升提陽氣,黃耆、人參補益中焦。
  3. 局部外治:可配合針灸療法,取攢竹、絲竹空、四白等穴以調和氣血;若瞼翻日久,亦可施以手法復位。

相關理論

地傾之病位屬「肉輪」,對應臟腑為脾,故治療常從脾胃著手。八廓學說中,地廓主脾胃,與水穀運化相關,故胞瞼異常多反映脾胃功能失調。此症與西醫「眼瞼外翻」相似,然中醫強調整體辨證,結合風、濕、虛等病機,治法更重內調外治並行。

此症古籍多歸於「外障」範疇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其與經絡、臟腑之聯繫,為臨床辨治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