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地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地氣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地氣」一詞涵蓋多重意涵,主要與人體生理、病理及自然運氣規律密切相關。其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並由歷代醫家進一步闡釋,可分為以下幾類:
1. 飲食五穀之氣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:「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。」此處「地氣」指飲食水穀所化生的濁氣。張景嶽註解:「地氣,濁氣也,謂飲食之氣。」說明人體攝入的五穀精微,經脾胃運化後,其氣上行至咽喉(嗌),進而滋養全身。此概念強調脾胃為「後天之本」,地氣為人體能量來源之一,與「天氣」(清氣)共同維持生命活動。
2. 陰氣
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提出:「地氣上者屬於腎,而生水液。」楊上善註解:「地氣,陰氣也。」此處地氣指陰寒之氣,與腎臟功能相關。腎主水液代謝,地氣上升至腎,化生為津液,滋潤臟腑。此理論亦反映「地氣」與自然界陰性物質(如水土)的關聯,說明人體陰陽平衡中「地氣」屬陰的層面。
3. 運氣學說中的在泉之氣
在五運六氣理論中,「地氣」指「在泉之氣」,與「司天之氣」(天氣)相對應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云:「地氣制已勝,天氣制勝已。」高士宗註:「地氣,在泉之氣。」在泉之氣主導下半年氣候變化,影響疾病發生與治療原則。例如,若在泉之氣為濕土,則易見脾胃濕滯之證,需以健脾祛濕為治法。
4. 主氣
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載:「天氣始於甲,地氣始於子。」此處「地氣」指「主氣」,即一年中固定不變的六氣分佈(厥陰風木、少陰君火等)。主氣反映常態氣候規律,與「客氣」(變動之氣)共同構成運氣學說的基礎框架,用於推測氣候與疾病關係。
中醫理論中的延伸意涵
除經典文獻所述,「地氣」在臨床應用中亦與「土氣」相通,對應脾胃功能。脾胃屬土,主運化水穀,若地氣不足(如脾虛),則見食少、腹脹、水濕停聚等症。此外,針灸學中的「接地氣」療法,強調透過特定穴位(如足三里)調節脾胃之氣,以達治病效果。
綜觀之,「地氣」在中醫體系中具備多維度解釋,從飲食精微、陰陽屬性到自然運氣規律,均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並為診療提供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