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地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地廓
地廓為中醫眼科八廓理論之一,八廓學說將眼部分為八個區域,分別對應臟腑功能,並以自然現象命名。地廓又稱「坤廓」「坤地廓」或「水谷廓」,其名稱源自《易經》坤卦象徵大地,主承載與生化,與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相呼應。
理論依據與定位
歷代醫家對地廓的具體位置與臟腑歸屬略有差異,但均強調其與脾胃的密切關聯:
- 《銀海精微》:早期記載八廓名稱,將地廓歸為脾胃所主。
- 《審視瑤函》:提出「坤位西南」,以眼瞼血絡為憑,認為地廓絡通胃腑,臟屬脾,強調脾胃表里關係。
- 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:明確地廓即「肉輪」(眼瞼),肉輪屬脾,而廓主胃病,反映脾胃表里病理變化。
- 《目經大成》:進一步指出坤廓對應下眼瞼,臟腑聯繫同前。
- 《張氏醫通》:提出地廓「有名無位」,即功能歸屬明確,但無固定解剖界限,需結合整體辨證。
- 陳達夫《中醫眼科六經法要》:認為地廓位於白睛顳上方,直接歸屬胃經,擴展其臨床定位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地廓主要反映脾胃運化功能:
- 生理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受納、腐熟水谷,化生氣血。地廓色澤潤澤、血絡隱隱,象徵脾胃健運。
- 病理:若地廓出現血絡瘀滯、色澤晦暗或腫脹,多提示脾胃濕熱、氣滯或虛弱。例如:
- 胃熱熾盛:地廓血絡赤紅怒張。
- 脾虛濕困:眼瞼浮腫,地廓色淡而鬆弛。
- 飲食積滯:地廓區域濁絡顯露,伴眼瞼沉重。
臨床應用
中醫眼科診察時,常結合地廓變化判斷脾胃病機,如:
- 黃疸:地廓色黃,多因脾胃濕熱熏蒸。
- 眼瞼下垂:地廓無力開合,屬脾虛氣陷。
- 針眼(麥粒腫):地廓局部紅腫,多因脾胃積熱上攻。
地廓理論雖無現代解剖對應,但作為中醫整體觀的體現,透過眼部徵象輔助辨證,尤其在脾胃相關眼疾中具獨特價值。歷代醫家對其詮釋差異,正反映八廓學說靈活辨證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