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地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地箕

地箕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,乃足太陰脾經之要穴「地機」的異稱。地機穴定位於小腿內側,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,陰陵泉穴下三寸,脛骨內側緣後方。此穴屬脾經之郄穴,郄穴主氣血深聚,臨床多用於調理脾臟氣血失和之症,如腹脹、泄瀉、水腫及女子月經不調、痛經等。

穴位特性與主治
地箕(地機)為脾經氣血匯聚之處,其名「地」喻脾土,「機」指樞機,意指此穴具調節脾土運化之樞紐作用。脾主運化水濕,故刺激此穴可健脾滲濕,改善濕困中焦所致之食欲不振、肢體困重;另因脾統血,該穴亦能調理血分病證,如崩漏、經閉等婦科疾患。

配伍應用

  1. 配三陰交、血海:強化調經止血之效,適用於月經量多或經期不規律。
  2. 配陰陵泉、足三里:共奏健脾利濕之功,主治水腫、泄瀉。
  3. 配中脘、天樞:調和中焦氣機,緩解腹脹腹痛。

針刺與灸法
針刺地箕穴時,直刺1~1.5寸,局部常見酸脹感,可向足踝或膝部放射。灸法多用溫和灸或隔薑灸,每次5~15分鐘,以助溫通脾陽。古典醫籍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「主溏瘕,腹中痛,臟痺」,提示其對內臟氣機痺阻之證具疏調之效。

理論淵源
地箕之名,體現中醫取穴「以功能喻名」的特點。脾屬土,應地氣,而「箕」為星宿名,主風,暗喻此穴如風行土中,能疏瀉脾土壅滯。此穴在《千金要方》中亦列為「足太陰郄」,強調其急症處理之用,如急性腹痛或血證。

綜上,地箕(地機)穴結合脾經郄穴特性與土德之性,臨床既治本臟氣血失調,亦擅長緩解標急之痛,為調脾、治血、祛濕之關鍵腧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