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地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地合穴
出處與定位
地合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《刺疔捷法》(收錄於《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》)。其穴位於面部,下頜骨正中線上前突之高點處,具體在承漿穴(任脈穴位,下唇下方凹陷中)直下,頦唇溝下端之骨性隆起部位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歸經與特性
地合雖屬經外奇穴,然其位置鄰近任脈與足陽明胃經之交會區域。中醫認為,面部為「諸陽之會」,而地合所處之下頜部位,與胃經循行密切相關(胃經「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」)。故刺激此穴可調和陽明經氣,清泄頭面熱毒。 -
主治病症
- 頭面疔瘡:疔瘡多因火毒蘊結或氣血壅滯所致。地合位近頦部,能引火下行,散結消腫,尤擅治頦疔、唇疔等面部熱毒瘡瘍。
- 牙痛:下頜為足陽明胃經所過,胃火上炎常致牙齦腫痛。地合可瀉胃經實熱,緩解下齒疼痛。
- 局部氣血不暢:古籍載其可疏通頦部經絡,改善氣血瘀滯所致之頜面麻木或腫脹。
針刺方法
臨床多採用斜刺法,針尖向上或向患處方向進針,深度約0.3-0.5寸(同身寸)。得氣後可行捻轉瀉法,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配伍應用
- 配合谷穴(手陽明大腸經原穴)加強清熱止痛之效,治牙痛、疔瘡。
- 配內庭穴(胃經滎穴)引火下行,專治胃火牙齦腫痛。
補充說明
地合穴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就近取穴」與「循經取穴」相結合的原則。其定位雖不在傳統經絡上,然透過局部氣血調節,能有效作用於陽明經絡所過之病症,為治療頭面實熱證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