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地閣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地閣骨傷

病名:地閣骨傷,出自《醫宗金鑒》卷八十八,屬中醫傷科範疇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「下頜骨骨折」。此症多因外力撞擊、跌撲碰撞所致,傷及下頜骨節,導致局部經絡阻滯,氣血瘀滯,甚則影響臟腑氣機。

病因病機
地閣骨傷主要因外力直接作用於下頜,如跌打、撞擊等,致使骨節斷裂或錯位。中醫認為,頜部為「陽明經」所過,主司咀嚼與言語,若骨傷則經脈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故見腫痛、功能障礙。重者因劇痛或氣血逆亂,可出現閉目神昏、心悸不安等症,此乃瘀熱擾神或氣隨血脫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腮唇腫脹疼痛,下頜骨鬆動虛浮,開合不利,咀嚼困難,甚則牙齒鬆脫或斷裂。
  • 全身症狀:輕者僅局部不適;重者因疼痛劇烈或失血過多,可見面色蒼白、心悸神亂,甚則短暫昏厥。

治療方法

  1. 手法整復
    先以手法復位,使斷骨歸原,恢復下頜正常咬合關係。若骨片移位明顯,需以巧勁牽引對合,避免二次損傷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貼敷:外貼「乃靈膏」(傳統活血化瘀膏藥),以散瘀消腫、通絡止痛。
    • 固定:以布帶兜縛下頜,並固定於頭頂,限制活動,助骨痂生長。
    • 齒傷處理:若伴牙齒損傷,可外搽「固齒散」,以固齒清熱、止血生肌。
  3. 內服藥

    • 初期:宜服「大活絡丹」,通行經絡、活血化瘀,兼調氣機。
    • 後期:若瘀腫漸消,可改用「正骨紫金丹」或「續骨活血湯」,以續筋接骨、補益肝腎。

中醫理論延伸
地閣骨傷不僅為局部損傷,亦與臟腑相關。下頜屬「腎」所主,齒為骨之餘,故治療時需兼顧補腎強骨。另陽明經多氣多血,瘀滯易化熱,故後期調理可佐以清熱養陰之品,如生地、丹皮等,防瘀熱傷陰。

此症預後與復位及時性密切相關,早期正確處置多能恢復功能。古籍強調「形傷腫,氣傷痛」,故治療時需氣血並調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