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地閣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地閣骨
地閣骨,又稱「下巴骨」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之「下頜骨」,為中醫骨傷科及經絡學說中重要的解剖結構之一。其位於面部下方,呈馬蹄形,為頭面部唯一可活動之骨骼,主司口齒開闔、咀嚼言語等功能。
結構與關節
地閣骨由中央的頦部及兩側的下頜支構成,左右對稱。其上緣附著牙槽,容納下齒;下頜支末端則形成「下頜頭」(關節突),與顳骨的「下頜窩」相銜,構成「下頜關節」(中醫稱「頰車樞紐」)。此關節賴韌帶與肌肉維繫,因其活動頻繁,易因外力或氣血失調而脫臼,中醫稱之「失頜」或「落下頦」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經絡聯繫:地閣骨屬足陽明胃經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,環唇,下交承漿。」其氣血盛衰與脾胃功能相關,若脾胃虛弱,可致地閣骨周圍肌肉鬆弛或疼痛。
- 腎主骨生髓: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地閣骨承載齒根,與腎氣相通。腎精充足則地閣骨堅固,齒牙堅牢;腎虛則易見骨質疏鬆、牙齒動搖。
- 面相學意義:相學中地閣骨(下巴)象徵晚年運勢及腎氣蓄藏,形狀豐滿者多主壽考,亦反映生殖系統之強弱。
相關病症
- 脫臼:因大笑、呵欠或外傷導致下頜關節脫位,表現為口不能合、流涎。中醫手法復位後,常以繃帶固定,並內服調氣血、舒筋絡之劑。
- 痺痛:風寒濕邪侵襲頰車,可致關節酸脹、開合不利,屬「頷痺」範疇,治宜祛風散寒、活血通絡。
- 骨蝕:若地閣骨局部腫痛潰膿,多因陰虛火旺或毒邪蘊結,類似現代醫學之骨髓炎,需辨證施治。
地閣骨之生理病理,不僅關乎局部功能,亦與全身臟腑氣血相應,為中醫診療頭面疾患時不可忽視之要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