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地道不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地道不通
地道不通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專指女子月經閉止、經血不再下行的生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,原文記載:「女子……七七任脈虛,太沖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。」唐代醫家王冰註解曰:「經水絕止,是為地道不通。」明確指出「地道」即指月經通行之通道,而「不通」則為經血閉絕之象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天癸、沖任二脈之關係
「地道不通」的成因與「天癸竭」及「沖任二脈衰虛」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女子月經的生成與運行依賴天癸(先天精微物質)的推動,以及沖脈、任脈的調節。沖為「血海」,任主「胞胎」,二脈氣血充盈則月事按時而下。至女子七七之年(約49歲),腎氣漸衰,天癸枯竭,沖任氣血不足,導致經血源流斷絕,遂成「地道不通」。 - 與臟腑功能之關聯
此現象亦反映腎、肝、脾三臟功能的自然衰退。腎藏精,主生殖,腎精虧虛則天癸竭;肝藏血,主疏泄,肝血不足則沖脈不充;脾統血,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經血無以化生。三者功能減弱,共同促成「地道不通」的生理變化。
與病理閉經之區別
需注意「地道不通」屬生理性閉經,與病理性的「經閉」不同。後者多因氣滯、血瘀、痰濕或氣血虛弱等病機導致,常見於未至七七之年的女性,且伴隨其他證候(如腹痛、消瘦等),須辨證論治。而「地道不通」為生命週期之自然現象,無需治療,亦無病態表現。
經典文獻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將「地道不通」視為女子衰老的標誌之一,與「形壞無子」並論,強調其與生殖機能終止的關聯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指出此階段雖月經停止,然臟腑氣血仍須調養,以維持整體平衡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的養生觀。
總結
「地道不通」為中醫描述女性更年期月經終止的專有術語,深植於腎-天癸-沖任-胞宮的生理軸心理論,既是生命規律的體現,亦蘊含中醫對人體階段性變化的深刻觀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