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地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地沖

地沖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乃足少陰腎經之要穴「湧泉」的異稱。此穴定位於足底,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,約當足底第二、三趾蹼緣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處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
地沖(湧泉)屬足少陰腎經之井穴,五行屬木,為腎經經氣所出之處。《靈樞·本輸》言:「腎出於湧泉,湧泉者,足心也。」其穴性主降,具引火下行、滋腎潛陽之效,為治療上實下虛、虛陽上浮之關鍵穴位。

主治功能

  1. 開竅醒神:主治昏厥、中風昏迷、小兒驚風等急症,能通調陰陽,蘇厥開閉。
  2. 滋腎清熱:善治陰虛火旺之證,如頭痛、眩暈、失眠、咽喉腫痛,及足心熱等。
  3. 調暢氣機:可疏泄腎經鬱熱,改善癃閉、便秘等氣化失司之症。
  4. 局部療效:治足底痛、下肢痿痹,通絡止痛。

刺灸方法

古法多針刺,直刺0.5~1寸,得氣後以瀉法為主;亦可用艾炷灸或溫針灸,然臨床少用。

學理淵源
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病在臟者取之井」,地沖作為腎經井穴,尤重調神與急救。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引熱下行」之功,廣泛應用於熱證與神志病。此穴別名「地沖」,喻其如地脈之氣沖湧而上,與「湧泉」之名互為表裏,共彰其調和陰陽、通達上下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