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骶眼凝睛外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骶眼凝睛外障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目珠脹痛、轉動失靈,並伴隨視力急劇減退之證候。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亦稱「骶眼凝睛」,為外障眼病之一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風熱毒邪上攻目系,或肝膽火熾,循經上擾清竅所致。風熱外襲,壅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則目珠脹痛;火毒熾盛,灼傷目絡,則轉動失靈;若熱邪傷陰,目失濡養,則視力銳減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氣滯血瘀,或痰濕內蘊,阻滯目絡,亦可引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單眼或雙眼突發目珠脹痛,轉動受限,甚則固定不移,視物模糊或驟降。或伴頭痛、面赤、口苦咽乾等肝膽火盛之象;若兼風熱表證,可見畏光流淚、胞瞼紅腫。舌質紅,苔黃,脈弦數或滑數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上攻型:目珠脹痛,胞瞼紅腫,畏光流淚,頭痛鼻塞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肝膽火熾型:目珠劇痛,轉動困難,視力驟降,口苦咽乾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  3. 痰瘀阻絡型:目珠固定疼痛,視物昏矇,胸悶痰多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風熱上攻:治宜疏風清熱、解毒通絡,方用驅風散熱飲子加減(連翹、牛蒡子、羌活、薄荷等)。
  • 肝膽火熾:治宜清瀉肝膽、涼血退翳,方選龍膽瀉肝湯犀角地黃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生地黃等)。
  • 痰瘀阻絡:治宜化痰散結、活血通絡,方用血府逐瘀湯溫膽湯(桃仁、紅花、半夏、陳皮等)。

外治法
可配合針刺睛明、太陽、風池等穴以通絡止痛;或局部用黃連膏清熱解毒。古籍亦載「鐮洗法」以泄熱排毒,然需由專業醫師操作。

古籍考據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強調「骶眼凝睛」為「風毒衝目」所致,治法重疏風瀉火;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「火鬱目絡」為病機關鍵,提出涼血散瘀之則。此證與西醫「眼眶蜂窩織炎」「炎性假瘤」等病或有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調理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