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骶眼凝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骶眼凝睛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雙目如骶鳥(貓頭鷹)之眼,睛珠突出而固定不轉之症。此症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又名「骶眼凝睛外障」或「魚睛不夜」,以眼珠僵直、不能轉動為主要特徵,嚴重者甚至睛突如怒視之狀,伴隨赤脈纏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 風熱毒邪 壅滯目絡,或 五臟積熱 上攻於目,導致氣血瘀阻、眼絡滯澀而成。

  1. 風熱毒邪:外感風熱之邪,或熱毒內蘊,上攻目系,使眼絡氣血運行不暢,睛珠失養而僵直。
  2. 肝火上炎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火性上炎,灼傷目絡,亦可致睛珠突出。
  3. 氣血瘀滯:久病入絡,或熱毒久蘊,導致眼周氣血瘀阻,睛珠轉動失司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睛珠突出,固定不轉,狀如骶鳥之眼。
  • 白睛赤脈怒張,或伴紅腫疼痛。
  • 嚴重者可見胞瞼難閉,目澀畏光。

治療原則

祛風清熱、瀉火解毒、活血通絡 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瀉肝湯

    • 適用於 肝火上炎 型,症見目赤腫痛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。
    • 常用藥: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柴胡等,清瀉肝火。
  2. 瀉心湯

    • 適用於 心火亢盛熱毒壅盛 者,症見睛突赤痛、舌紅苔黃。
    • 常用藥: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,瀉火解毒。
  3. 外治法

    • 摩風膏 外貼,以疏風通絡、緩解目僵。
    • 可配合針灸,取 太陽、風池、合谷 等穴,疏調目絡氣血。

古籍參考

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此症乃五臟積熱,上衝於腦,風毒入眼,致使睛突出而凝定。」強調內熱與外邪相合為病,治療需內外兼顧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甲狀腺眼病」或「眼眶炎性假瘤」部分症狀相似,但中醫辨證更重整體調理,從風、熱、瘀等病機著手,以恢復目絡氣血暢通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