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避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避年
避年,又稱避經、周經,為中醫婦科名詞,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。指女子月經每年僅行經一次,且無其他不適症狀,屬特殊生理現象,非病態表現。此與經閉(月經停閉不行)有別,後者多因氣血失調、臟腑虛損或經脈阻滯所致,需辨證論治;而避年乃先天稟賦使然,無需干預。
中醫理論探析
- 生理基礎
中醫認為,月經週期與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」密切相關(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)。避年者,或因衝任二脈氣血運行異於常人,其血海盈滿週期延長,故經水一年一至。此現象猶如自然界「歲一枯榮」之理,體現個體陰陽節律之差異。 - 臟腑經絡關係
腎主生殖,肝主藏血,脾主統血。避年者可能因腎氣封藏之力較強,肝血疏泄節奏緩慢,致使血海蓄溢週期延長。然臟腑功能協調,氣血充沛,故無經亂、痛經等症。 - 古籍記載
除《脈經》外,《女科百問》亦提及:「月信有年一行者,此其常也。」強調若無伴隨病理徵象,可視為生理特例。然臨床所見甚少,多需與「居經」(三月一行)、「暗經」(終身無經而能孕)等特殊月經現象鑑別。
與病理經閉之鑑別
- 病因:避年屬先天稟賦;經閉多因血虛、氣滯、痰濕或寒凝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經候閉絕,由勞傷血氣,致令體虛。」
- 表現:避年規律且無不適;經閉常伴形瘦、腹痛、面色萎黃等虛實之象。
- 脈象:避年者脈多從容和緩;經閉者可見沉細、弦澀等病脈。
此類特殊月經體質,反映中醫「因人制宜」之觀念,亦體現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。然若原為常規週期後突變為避年,或合併其他症狀,則需探究是否為病機轉化,此另當別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