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骶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骶骨,又稱窮骨,為人體脊椎骨之重要組成部分,位於腰椎之下、尾骨之上,由五塊骶椎融合而成,呈倒三角形,構成骨盆後壁之中軸。在中醫典籍中,其名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癲狂》明言:「窮骨者,骶骨也。」《素問·瘧論》亦載邪氣「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」,足見其於經絡氣血運行中之關鍵地位。

一、骶骨與經絡之聯繫

骶骨周邊密布多條經脈,尤以督脈膀胱經為要。督脈貫脊而行,主一身之陽氣,骶骨正居其循行路徑,故陽氣虛衰者,常見骶部冷痛或僵硬。膀胱經循行於骶骨兩側之八髎穴(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),此區域為治療婦科、泌尿疾患及腰腿疼痛之要穴,亦反映骶骨與下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

二、骶骨於臟腑功能之影響

中醫理論中,骶骨與膀胱胞宮(子宮)等臟腑相繫。腎主骨生髓,骶骨結構異常或勞損,可累及腎氣,導致腰膝酸軟、生殖功能減退;反之,腎虛亦易使骶骨失養,形成虛性疼痛。膀胱經氣不利,則見小便異常或骶部脹痛;婦科經帶胎產諸疾,亦常透過八髎穴反映於骶部。

三、骶骨病證與治法

古籍所述「骶骨痛」多與寒濕瘀滯氣血虧虛相關。臨床常見證型如下:

  1. 寒濕痹阻:骶部冷痛重著,遇寒加劇,宜溫經散寒,針灸可選灸命門、腰陽關,配合八髎刺絡拔罐。
  2. 瘀血阻絡:跌撲損傷後骶痛如刺,痛處固定,舌暗脈澀,治以活血化瘀,方用身痛逐瘀湯加減。
  3. 腎虛精虧:骶部空痛綿綿,伴耳鳴健忘,當補腎填精,方選左歸丸或右歸丸辨證施用。

四、骶骨養生要旨

日常可習練導引術如「五禽戲」之虎勢,以腰骶發力,疏通督脈;或常搓熱雙掌摩熨八髎,助下焦氣血溫通。另須避免久坐濕冷之地,以防寒邪直中骶骨。

此骨雖居軀幹下端,然其承上啟下、內連臟腑之功,實為中醫形神整體觀之具體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