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抵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抵法
抵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載於《外傷中醫按摩療法》。其操作方式以兩手指或兩手掌相對,置於治療部位,施加對稱性壓力進行按壓。此法與按法原理相近,然其作用力更為集中,刺激強度較大,適用於需深層滲透或局部氣血瘀滯之證。
手法要領
- 施力方式:以雙手拇指指腹、掌根或全掌相向抵壓,力道需均勻沉穩,由淺入深,使勁力透達肌腠深層。
- 方向與節奏:按壓時垂直於體表,配合患者呼吸節律,於呼氣時漸次加力,吸氣時稍維持,以助氣血運行。
- 部位選擇:多用於肌肉豐厚處(如腰背、大腿)或經絡穴位(如膀胱經、督脈),尤適於緩解筋結、痙攣或氣滯血瘀之痛症。
作用機理
抵法依中醫理論,可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,其力透筋肉,能鬆解黏連、消散瘀結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」,說明按壓手法可引導氣血聚於病所,促進局部循環。抵法之強刺激更可激發經氣,調節臟腑功能,如抵壓背俞穴可間接影響相應臟腑。
臨床應用
- 筋骨損傷:針對跌撲閃挫所致軟組織腫脹,抵法能散瘀消腫,緩解拘急。
- 痹證疼痛:如寒濕痹阻之腰腿痛,配合溫通藥油施用,可增強祛風散寒之效。
- 氣機鬱滯:施於脅肋或腹部,能疏肝理氣,改善胸悶脘脹等症。
與其他手法之異同
抵法與按法、壓法皆屬按壓類手法,然抵法強調雙向對抗之力,適用於需對稱性刺激之部位;按法則多為單向施力,力道較輕;壓法則持續時間較長,偏於靜態透入。臨床常與揉法、撥法交替使用,先以抵法開結,繼以揉法緩和,共奏鬆筋止痛之效。
此手法之運用,須基於辨證論治原則,視患者體質、病位深淺調整力度,方能契合中醫「通則不痛」之治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