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狄仁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狄仁傑(630-700年),字懷英,唐代並州太原(今山西太原)人,為武周時期著名政治家,官至宰相。然其於史冊之外,亦精通醫術,尤擅針灸之法,此事見載於唐代傳奇小說《集異記》,展現其中醫臨證之奇技。
據《集異記》所述,狄仁傑曾遇一幼童,鼻端生有贅瘤,眾醫束手。狄氏取針刺其瘤基底部,旋即便見瘤體脫落,患處止血收口,療效神速。此案例頗類現代針刺麻醉之原理,乃通過針刺特定經絡穴位,調和氣血,疏通壅滯,從而達到消腫去瘤之效。
從中醫理論析之,鼻部屬陽明經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,起於鼻之交頞中。」狄氏所刺或即迎香、素髎等穴,此二穴皆屬陽明,能清泄肺胃積熱,散結消腫。其手法可能運用「瀉法」,以三棱針點刺放血,或毫針透刺瘤體基底部,激發經氣,促邪外出。
唐代針灸學已趨成熟,《千金要方》載有「阿是穴」取法,強調「以痛為腧」。狄仁傑之術,正合此要旨,不拘泥於固定穴位,而據病所施針,體現中醫「辨證施治」之精髓。其案例亦反映當時士人「儒醫互通」之風,顯宦兼習醫術者眾,非獨狄氏為然。
此軼事雖屬稗官野史,然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刺絡瀉血」理論暗合,可視為古代針灸應用於外科病症之實例。後世醫家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,更系統總結此類刺法,足見狄仁傑之術,實開先河之一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