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鍉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鍉針
鍉針為中醫傳統九針之一,其形制與用途最早記載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。據載,鍉針之設計取法於「黍粟之銳」,針體長三寸半,尖端圓鈍如黍粟(古代糧食作物之顆粒),微銳而不鋒利。其特徵在於針身粗大,主要用於按壓經絡穴位,施術時不刺入皮膚,而是通過按壓以調動經氣,達到「按脈取氣,令邪出」之效。
鍉針的理論基礎
鍉針的運用深植於中醫經絡理論,強調「通則不痛」的原則。其作用機理在於通過體表穴位的按壓,刺激經氣運行,疏通氣血瘀滯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鍉針適用於邪氣淺表、病位輕淺之症,尤其針對氣血不暢、經脈拘急等問題。由於其不破皮、無創傷的特性,鍉針亦被視為一種溫和的導引療法,適合體質虛弱或畏懼針刺者。
鍉針的臨床應用
- 按壓經穴:鍉針以尖端輕觸穴位,施以持續或間歇性壓力,刺激經氣流通。常用於治療局部痠痛、麻木,或配合其他針具引導氣血。
- 驅散表邪:鍉針能宣散淺表邪氣,如風寒初襲所致的頭項強痛,可沿膀胱經按壓以疏風散寒。
- 輔助診斷:古時醫者亦透過鍉針探查穴位反應,如壓痛或結節,以判斷經絡氣血狀態。
鍉針與其他針具的區別
九針中,鍉針與毫針、鋒針等刺入性針具不同,其作用偏重「導氣」而非「刺血」。相較於按摩推拿,鍉針的接觸面積更小,壓力更集中,能精準作用於特定穴位。後世衍生之「推針」或「鈹針」,部分繼承了鍉針的按壓原理,但形制與適應症略有差異。
鍉針雖非現代針灸主流工具,但其理念仍影響中醫外治法,如穴位貼敷、點穴療法等均可見其痕跡。此針具體現了中醫「以柔制剛」的治療智慧,強調通過輕緩刺激調動人體自癒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