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滴眼藥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滴眼藥法
滴眼藥法為中醫眼科外治法之一,係將中藥材精製成藥液,直接滴入眼內以治療眼疾。此法歷史悠久,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即有外治眼疾之記載,後世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、《審視瑤函》等眼科專著亦詳述其應用。
中醫認為,眼為五官之一,與五臟六腑氣血相通,故眼疾多因風熱上擾、肝火上炎、氣血不足或濕熱蘊結所致。滴眼藥法透過局部用藥,使藥性直達病所,發揮清熱解毒、祛風退翳、活血化瘀或滋陰明目之效。
常用滴眼藥方劑包括:
- 黃連滴眼液:以黃連為主藥,清熱解毒,適用於目赤腫痛、畏光流淚等實熱證。
- 珍珠明目液:含珍珠粉、冰片等,具退翳明目之功,主治翳障遮睛或視物昏花。
- 菊花決明滴眼液:配伍菊花、決明子等,疏風清肝,緩解乾澀疲勞。
藥液製法講究,需經煎煮、過濾、沉澱等工序,確保無雜質且濃度適宜。滴藥時,每日次數依病情輕重調整,急性者頻次較高,慢性者則緩圖其效。
此療法與內服湯藥、針灸等相輔相成,體現中醫「內外兼治」之原則,臨床廣泛用於結膜炎、角膜病、視疲勞等病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