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鐙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鐙骨

鐙骨為耳骨之一,與解剖學同名之骨相對應。左右耳各具一枚,位於鼓室內腔上部,其形狀類似古代馬鐙,故而得名。

中醫理論中的鐙骨

在中醫學中,耳不僅為聽覺器官,更與全身經絡臟腑密切相關。耳部結構細微,而鐙骨作為聽骨鏈之一,與砧骨、錘骨共同構成聲音傳導之重要環節。

經絡聯繫

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手足少陽經脈皆循行於耳周,其中足少陽膽經「上抵頭角,下耳後」,而手少陽三焦經「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」。鐙骨雖屬有形之骨,然其功能與經氣運行息息相關,尤其與少陽經之氣機升降相聯。

生理功能

中醫認為,耳司聽覺,需賴腎精充養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腎主耳……在竅為耳。」鐙骨雖屬局部結構,然其能靈活振動以傳導聲波,實依賴腎氣之溫煦與肝血之濡養。肝主筋,腎主骨,聽骨之活動亦與肝腎二臟功能相應。

病理關聯

若腎精虧虛,或肝膽火旺,可影響耳竅功能,甚則導致聽骨鏈活動受阻。臨床上,肝陽上亢或少陽鬱熱者,可能出現耳鳴、耳聾等症,此與鐙骨等聽小骨之氣血失調有關。此外,風邪外襲或痰濕上蒙,亦可能擾亂耳竅清陽之氣,間接影響鐙骨之正常運作。

現代醫學與中醫結合觀點

現代解剖學明確鐙骨為人體最小之骨,其精細結構與中醫「腎主骨」理論相呼應。中醫雖未直接論及鐙骨之微觀功能,然從整體觀之,耳竅健康需臟腑協調,而鐙骨作為聽覺傳導之一環,亦受整體氣血狀態所影響。

綜言之,鐙骨雖為西醫解剖名詞,然其在中醫理論框架下,可從經絡聯繫、臟腑功能及氣血運行等角度加以探討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形神合一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