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避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避經

避經為婦科名詞,首見於顧允若所著《婦科輯要》。此術語與「避年」相關,兩者皆指女性月經週期異常之現象,然具體涵義須參照古籍原文及中醫理論進一步辨析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月經週期受臟腑、氣血、經絡共同調節,尤以「腎-天癸-衝任-胞宮」軸心為關鍵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」,故月經異常多與腎氣不足、衝任失調、氣血虧虛或痰瘀阻滯相關。

避經與避年之異同

  1. 避年
    指月經一年一行,屬「月經後期」之極端表現,多因先天腎氣虛弱,或後天寒凝胞宮、痰濕阻滯所致。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經來一歲一行,名曰避年。」
  2. 避經
    顧允若未詳述其定義,然據《婦科輯要》脈絡推測,或與避年類似,指月經週期異常延長,甚或數年一行。此症可能涉及:

    • 腎精虧虛:先天稟賦不足,天癸遲至,月經稀發。
    • 衝任虛寒:寒客胞脈,血行遲滯,經血難下。
    • 痰瘀互結:體質肥胖或氣滯日久,痰瘀阻塞衝任,經隧不通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婦科輯要》承襲明清婦科醫家觀點,重視調補肝腎與溫通衝任。若避經屬虛證,常以「歸腎丸」(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等)填補腎精;若因寒凝,可選「溫經湯」散寒調經;痰瘀者則用「蒼附導痰丸」合「血府逐瘀湯」化裁。

現代中醫見解

當代醫家認為,避經現象或與西醫「月經稀發」「多囊卵巢綜合徵」等病症部分重合,然中醫辨證仍須分虛實寒熱,不可一概而論。臨床常見此類患者兼見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,或胸脅脹滿、舌暗瘀斑等證候,用藥需標本兼顧。

綜言之,避經一詞雖載錄簡略,然結合中醫婦科理論,可視為月經週期嚴重失常之特殊表現,其病機與治療須循「辨證求因」原則,方能切中肯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