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登痘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登痘瘡

登痘瘡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即後世所稱之「天花」。此病屬外感熱病範疇,因感染疫毒之氣而發,其性猛烈,傳染性極強,古稱「痘瘡」、「天行發斑瘡」等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登痘瘡之發,多因時行疫毒侵襲,或正氣不足,邪毒內犯所致。疫毒自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傳營血,鬱於肌膚,發為斑疹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毒邪熾盛,與氣血相搏,外透為痘。若毒邪深重,可內陷心包,或耗傷陰液,甚則導致氣血兩燔之危候。

臨床表現

初期可見發熱、頭痛、身痛等表證,類似風熱外感;繼而熱毒入裏,疹點漸顯,初為紅斑,後轉為水疱,內含漿液,周圍紅暈,痘疹分批出現,多見於頭面、四肢,甚則遍佈全身。痘疹依病程可分為「見點」、「起脹」、「灌漿」、「結痂」等階段。若痘色紫暗、稠密融合,或漿液晦濁,多屬毒盛正虛之險證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登痘瘡,首重清熱解毒、透邪外達,兼顧扶正。

  1. 初期(邪犯肺衛):宜辛涼透表,方用升麻葛根湯加減,以解肌透疹。
  2. 出疹期(毒熾氣營):當清氣涼營、解毒化斑,選用化斑湯或清瘟敗毒飲,佐以紫草、紅花等活血透毒。
  3. 灌漿期(正邪交爭):需益氣托毒,方如保元湯,助痘疹順利灌漿,避免塌陷。
  4. 恢復期(餘毒未清):以養陰清熱為主,如沙參麥冬湯加減,清除殘餘熱毒,調理氣陰。

古籍論述

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天行發斑瘡,頭面及身須臾周匝,狀如火瘡,皆戴白漿,隨決隨生。」描述其發病急驟、疹瘡特徵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順逆,強調「痘宜稀疏,色宜潤澤」,若痘密色暗,則預後不良。

登痘瘡為古代重證,隨人痘接種術及後世牛痘普及,已絕跡於世,然其辨治理論仍為中醫溫病學之重要範例,體現「扶正祛邪」與「透毒外出」之治療思想。